朝核危機的信心建立機制

蘇世岳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


朝核危機的峰迴路轉,讓許多國際關係理論家急著在眾多理論中找出說法。從2006年首次到2017年的第六次核試,北韓甚至還完成了洲際彈道飛彈的試射,韓半島一度成為廿一世紀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最大的變數。然而,劍拔弩張之際,北韓領導者金正恩卻突然兩次密集造訪中國,並且與南韓總統文在寅舉行了會晤,接下來更將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一瞬間,金正恩彷彿又成了「和平的締造者」。目不暇給的快速變化,不但困惑世人的眼光,也對既有的國際關係權力結構提出挑戰,首腦間的高峰會談真的能突破多年「六方會談」(由南北韓、日本、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針對朝核問題所進行事務性層級會談)的困境,或許「信心建立機制」(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的落實,恐怕才是難題的解決之道。

 

朝核問題的本質並不複雜,追根究柢就是「援助換棄核」。1994年的「朝美核框架協議」(DPRK-U.S. Nuclear Agreed Framework) 早已經點明,只要國際社會願意提供足夠的重油和兩座輕水反應爐,北韓將不會進行核武器的開發。然而,美國總統面對國會的壓力(共和黨的國會始終反對這項方案),多方推遲對於北韓的承諾,這雖然是民主政治決策上的常態,但對北韓來說,卻是對於國際協議的公然違反:如果作為霸權的美國都無法信守承諾,北韓作為一個小國,又為何要率先放棄手中僅有的武器呢?也因此,朝核問題就在交相指責的過程中,落入「試驗-制裁-再試驗-再制裁」的惡性循環中,這也一步步墊高了要求北韓棄核的成本,同時也引導出另一個問題,誰應該負擔要求北韓棄核所帶來的經費支出呢?

 

當前元首高峰會談的內容,實際上並未觸及到朝核問題的核心。接觸、交往當然有助於緩和緊張的情勢,但這不必然代表朝核問題已經找到解決方案,做為一個擁核的社會主義國家,金正恩表示,北韓勞動黨的新戰略路線是走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道路,而北韓再啟工業化的關鍵就是擁有穩定且充足的電力供應。截至目前為止,各方的言論卻僅在於營造良好的氣氛,但如何援助來讓北韓「凍核」,讓北韓走上經濟發展的道路,實際上根本沒有觸及,也沒有國家願意主動提出。換言之,「六方會談」的困境依舊擺在眼前,而寄望高舉「美國優先」,費心於調整中美貿易逆差的川普總統,說服共和黨的國會撥款援助北韓,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既然如此,朝核問題的出路在哪裡,「信心建立機制」的落實或許才是應當走的第一步。「信心建立機制」的提出,最早是冷戰時期親美的北約國家集團,為了避免與親蘇聯的華沙集團,因誤判而引爆核子大戰所提出。「信心建立機制」不是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但卻是跨出問題解決有效的第一步。「信心建立機制」的目標是,要讓各方行為者間的行為具有可預測性,具體的方法就是要讓彼此間的「訊息充分交流」,而所提供的訊息必須要具備「可檢證性」,特別是在有關軍事裝備種類、數量,與軍事人員的移動上。現階段要求國際社會在沒有任何信心的基礎上提供北韓經濟援助,並不實際;而北韓也很難在沒有國際保證的情況下主動棄核。因此,「信心建立機制」的落實要能確保任何一方的現狀不會被改變,這就使得美國必須正視北韓擁有核武器的現實,而北韓也必須要讓第三方人員能重回北韓,檢視相關的核武器設施。當累積足夠的善意後,國際社會即應放鬆對北韓的經濟制裁,而北韓也應該放棄西方國家政府開發援助的幻想,主動開放引進國際私人資本,在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過程中,藉由互賴、互信才能為韓半島的和平帶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