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度太平洋戰略

林彥宏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主任


2017年美國川普總統訪問亞洲時,大家的焦點都聚集在美國如何對北韓的核武、導彈等問題進行處理。但在這其中,大家或許很少發現隱藏著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印度太平洋戰略」。11月10日,於越南所舉行的APEC會議,川普總統在各國首腦前的演說中,以高亢的口吻提到「在此為了地區的和平與繁榮,美國將與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各國,建立更強的友情及更鞏固的貿易關係。」

 

川普總統在訪問日本期間,在美軍的橫田基地向美國官兵發表演說,說明「將與日本共同努力開創並共築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安倍首相在雙方的首腦會議後,發表了聯合記者會,會中提到日本跟美國的主張一致,「將會協力並更強化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就此架構可看出美日兩國將攜手準備展開新的「世界戰略」。

 

但關於「印度太平洋戰略」此觀點,乃是日本政府所提出的概念,並非美國。引用安倍首相於2017年11月17日共同記者會所演說的內容「從亞太經過印度洋到中東、非洲整個印度太平洋地區,擁有全世界半數以上人口,是世界成長的中心。維持自由海洋的秩序並強化,是對該區域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其實,早在2016年8月27日第6次非洲開發會議,安倍首相於演說中提到「日本位於太平洋及印度洋,亞洲與非洲所交匯處,對於暴力與威嚇並無任何興趣,本由自由及法的支配、市場經濟所孕育出來,有責任要讓這片區塊豐富成長。」具體的,除了日美兩國還有包含印度、澳洲等四國共同合作,並拉攏亞洲其它國家,建立橫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關係網路。其重要的關鍵字眼在於,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市場經濟、基本人權的擁護及法的支配,共同享有「普遍的價值」。

 

安倍首相第一次內閣(2006年9月-2007年8月)也曾經提出類似的構想。也就是所謂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其揭櫫不外乎於自由及民主主義、市場經濟等主張。從北歐到波羅的海三國,中亞、印度以及東南亞所形成的弧,連結弧內各地區的國家,彼此互相支援,促進政治、經濟的安定。這想法與「印度太平洋戰略」的思維如出一轍。

 

這兩種戰略的共同點都出自於「冷戰的思維」。「自由與繁榮之弧」所面對的假想敵是中國與俄羅斯,「印度太平洋戰略」則很明顯的是針對中國。以美日同盟為基盤,與其它國家加強連結,並以美國為中心所形成的現在國際秩序與經濟系統,來抵抗欲挑戰這系統的另外一大勢力。

 

日本政府分析,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不單單只想在經濟層面下功夫,而是希望在政治與軍事層面上,把觸角延伸到印度洋-非洲地區,擴大它的影響力。其實中國特別重視軍事層面,利用填海的方式把南海的珊瑚礁區變成軍事基地,拓展印度洋沿岸各國的關係,及強化中東及非洲面海國家的連結,凸顯人民解放軍「外洋艦隊」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可以看出中國積極強化與印度洋各國的關係,以「一帶一路」的政策替開發中國家進行基礎建設,對中國的安全保障政策達到一個補充性功能。也因此為了要對抗中國的戰略,美日所提出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正符合時宜。

 

當然,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歡迎的國家也不在少數。另一方面,美日印澳四方該如何來面對?日美印澳四方除了參與共同軍事演習與戰略對話,在安全保障政策上或多或少都有所行動,但在該地區與其他國家關係連結上,似乎還有不足之處,也未見具體的政策。

 

中國的「一帶一路」與美日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很明顯的在這地區間進行角力競爭。到底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民主主義及市場經濟能夠獨佔鰲頭,還是逐漸崛起的中國?在這重要的節骨眼上,只追求本國利益的川普總統,希望依靠日本發揮領頭羊的角色,來達到戰略的成果,或許不是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