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2.18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從TPP到CPTPP的台灣國力再造」圓桌論壇會議

經濟研究小組於2020年12月18日舉行「從TPP到CPTPP的台灣國力再造」圓桌論壇會議。相關部會主管官員表示要等待國際氣氛與外在環境,顯示我國欠缺參與CPTPP的主動、務實思維;「泛太平洋夥伴協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是一個範圍廣泛與自由化甚高的自由貿易協定(FTA),TPP堪稱二十一世紀FTA的典範,它以五大特色建立全球貿易的先導規範:完整市場進入、踐行承諾的區域措施、闡明新貿易挑戰、範圍廣闊的貿易及區域整合平台等。TPP起源於2005年汶萊、智利、紐西蘭及新加坡的FTA,2008年美國等八個國家參與會商,討論擴大與增進這項FTA的廣度與深度,以至日本、加拿大及墨西哥先後表達加入意願,成為嗣後APEC年度領袖會議的焦點,TPP成員國代表全球約達40%的GDP以及接近三分之一的全球貿易。

我們必須認知多邊貿易體系的產生,係基於國際政治因素的重大考量。戰後美英兩國擘劃國際經濟合作過程,充滿縝密又周詳的政治層面考量,所以GATT能極其成功地降低國際經貿的障礙;台灣與中國於2010年締簽FTA本質的ECFA, ECFA是WTO體系406個FTA唯一案例,亦即在建構彼此優惠的經貿關係時,有一方竟是徹底否定另一方政治對等,更遑論尚有接二連三的文攻武嚇。當時國內諸多決策官員、企業人士與意見領袖,目睹我國在FTA國際賽局的落寞情境,尤其我國最大競爭者韓國的熱烈參與,認為台灣沒有FTA的簽訂,經濟發展恐將被邊緣化,而匆忙促成台灣與中國完成ECFA的簽署。

像ECFA這種雙邊FTA的締簽,在藉由排他的優惠待遇,俾增進彼此的經貿關係,因此ECFA的完成簽署,將進一步加深台灣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係屬可以預期的結果,況且當時諸多決策官員也一再宣揚如此政策訊息。ECFA表面上雖屬巨型又高自由化協定,但如同所有FTA一般的經貿優惠安排,經濟絕非是成員國決策的唯一考量,政治層面的利弊得失,才是決定FTA談判的絕對必要因素。進一步言,台灣出口產品由於具有相對國際競爭的優勢,加上國內市場規模偏小,出口導向即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從而如何確保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不致遭受歧視待遇,才是攸關我國出口貿易的持續拓展,牽動我國經濟穩定成長的關鍵;國際社會經由長期驗證的結論,包括GATT/WTO逾六十年的實踐歷史,秉持市場機能決策的國家,均為驅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典範,台灣加入TPP所涉經貿與其他制度的變革,絕對遠遠超出加入GATT/WTO的市場開放程度,與其誇大台灣加入「TPP俱樂部」所須支付的「入場費」,不如欣喜於加入後帶來的諸多變革,將是再造台灣國家競爭力的最佳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