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01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 「從近年軍購探討我國軍備發展問題」圓桌論壇會議

國防研究小組論壇會議,討論「從近年軍購探討我國軍備發展問題」;台灣的國防預算非常拮据,一年只有約一百億美元的規模,如果依照人力、訓練、武器硬體配置計算,即使不一定做到如同以色列、新加坡之置於政府支出優先,至少台灣合理的國防預算應該要有新台幣4,500億元,但是在國家總預算佔比的增加,或增稅的可行性在可見的未來都非常低,因此我們要有最小規模、最大戰力的原則,思考在有限資源中如何選擇,軍購如何在國防自主與外購之間如何求取平衡,在制海、制空、制電磁、反登陸及國土防衛,諸多國防需求間務實有效的分配及運用資源,得以尋找得到兵力整備的甜蜜點。

近年尤其是2018年以來,美國對台軍售已經跳脫包裹式交易,能夠即時、靈活、有效的提供台灣所需項目,近年軍售也顯示重要的政治意義,包括非北約組織盟國地位,顯示台美互信與軍售正常化,以及誘導台灣推動軍事革新,目前進行中的主要軍售項目,有空射魚叉飛彈(SLAM-ER)、高機動砲兵火箭(HIMARS)、MS110偵照夾艙與MQ-9海衛士無人偵察機等重要項目,後續還有標槍及新拖式反戰車飛彈;目前軍售飛彈射程長達300公里,可以打到對岸進行源頭攻擊。

川普的安全政策是單邊主義,與拜登政府的多邊主義不同,其策略不同但是制中的目標卻相同,核武戰略政策方面,拜登主張新戰略核武談判的有限度核武現代化,與川普主張退出INF與開放天空及核武現代化完全不同,俄羅斯因為中國發展東風26火箭實際上樂見美國出手;拜登在國防預算方面主張投資開發新型態戰力,川普則不再擴增國防預算;在軍售政策領域川普大力放寬軍售,拜登則檢討並停止部分軍售,但因為中國的人權紀錄不良與台灣優異的民主表現,預期未來對台軍售將不受影響;對軍事同盟的態度,川普攤派盟國負擔經費,拜登則積極修復北約日韓軍事合作;川普的對中政策是進行經濟、軍事圍堵,拜登稱中國是美國在亞洲的主要挑戰、習近平是「惡棍」;短期內美國對中政策與對台軍售政策變動不大。

2017年以來台灣的防衛戰略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整體防衛構想以戰力防護貫穿作戰全程,進行(對岸)濱海決戰與灘岸殲敵作戰,用兵造兵原則都秉持這個目標;隨著外購武器與自製戰力的提升,未來可能調整的方向有自衛權擴張,也就是源頭打擊的明確化,反制打擊也就是現在所稱的源頭打擊,包括隱蔽能力的戰場存活率的提高,發展與善用地形、產業與人文稟賦,還有戰場指管系統的強化;未來兵力整備必須思考軍備產業的發展,發展軍民兩用及投入適當項目,協助主承包商與次承包商發展產業鏈;全民皆兵的理論不切實際,應發展軍事專職並強化特殊人才管制制度;擴大預算困難但應有合理預算規模,各單位預算之協同及結構調整以利有效分配;軍力軍備部署的彈性及有效整合,以及補強防衛戰略的網路安全及網路作戰。

新戰備概念的建立以及強化後備戰力,應重視不對稱戰與替代性戰術的發展;各國兵役與教召制度各不同,台灣要回歸徵兵制有現實上困難,我們要有寓兵於民的精神,因此後備戰力的強化與困難必須克服,全民皆兵的實施不實際,因為訓練成本龐大與成效有限,選擇性教召可以制度性加強,例如給予僱主稅負獎勵,週末戰士的誘因與戰力也可加強;軍力的專業化須搭配人才與技術管制,因為與裝備的籌獲息息相關,管制越嚴格越有利於尖端技術的取得,也要注意軍民融合的潛力,保留平戰與軍民技術的轉換機制。

對外軍購可參考美國作法,要求採購的3%必須進行中小企業的工業合作,以協助國內工業發展,善用軍工產業的1.8倍經濟加成效果;安全合作要以實力為基礎,因此軍備軍力須持續提升精進;目前中共軍機侵台擾台頻繁,要有效反制不一定每一次都升空攔截,正常情況只要雷達監控即可;對軍機入侵必要時也要實施警告射擊,韓國就曾經對中國軍機實施射擊,至於擦槍走火的意外衝突,只要預防不將戰鬥擴大成戰役即可;軍備戰備當然以防止登陸為優先,我們可以善用有限空優、有限海優的局部優勢,針對登陸攻擊的高度複雜供應鏈,我們發展戰力只要針對敵軍的一兩個弱點實施攻擊,就可以徹底摧毀敵人的登陸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