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賴政府施政評析」圓桌論壇會議
美國政治學主要有美國政治、國際關係與冷戰、比較政治及區域研究,另外還有政治哲學等領域;會做總統研究的有三類人,一種是選舉研究(Voting behavior),一種是比較政府憲政體制包含總統與內閣關係,一種是國會研究與議會研究,另外有的國際關係研究也與內政有關;國會和議會研究不僅觀察出席率、投票行為,還有發言內容、政策偏好等;總統外交決策分析,可分系統層次、國家層次、個人層次的分析,制度分析、時事評估等;還有政治人物個人的認同、利益取向、權力運作等議題;美國選舉過程在選舉前後都有正式研討會,研討領導的重點是說服能力,實際上是政治運作的介紹。李前總統有「圓桌武士」的堅強幕僚和諮詢團隊,陳前總統有其靈活的黨政操作系統,馬前總統也是,小英總統全面執政的決策相對單純也比較封閉;現在朝小野大有其問題,執政黨議員需要說服,在野黨更要溝通說服,以前美國卡特總統國會關係經營不好、影響不小,賴總統也曾有與議員不能感情融合的情況;位高權重的領導者當然很孤單,要對外注意溝通,注重社會需求;參政者都有權力慾,權力慾望之外就是歸屬感,兩者之間要有平衡。
以前立法院委員會召委很有份量,現在似乎被黨團淡化稀釋了;賴總統就職滿月宣佈總統府設三個委員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等,顯然似乎想要有政治作為,短期內有增進執政政權穩定功能,中期有利九合一選舉動員,長期目標應當是延續連任、鞏固執政;政府人事上外交國防依循美國,內政牽涉選舉動員,衛生福利部、經濟部、環境部是親信或酬庸,其他首長似乎是派系妥協分配產物;總統就任三個月的蜜月期沒有突出表現,是不是有「反守為攻」的計畫與機會?似乎並不能太過樂觀,目前幾個釋憲案的糾纏,可能干擾施政方向與節奏,似乎只有無奈的且戰且走與時間比賽;反觀李登輝有威權體制餘緒的包袱,陳水扁有黨內外衝突妥協的重重挑戰,賴是擇善固執還是剛愎自用有待觀察,目前看來後殖民心態仍在,青鳥罷免運動與守護憲法遊行的勝算難料;執政的困境也表現在官僚體系,沒有方向感、沒有節奏的迷茫窘境,小英是1945的中華民國,賴國慶文告跳躍到1911的中華民國,這種重大的認知上的落差,應該內部共識與整合優先,不要成為製造內部分裂的根源;現在川普來勢洶洶的態度影響愈來愈大,直接衝擊台灣的經濟與安全,政府的因應方式與準備夠不夠需要嚴格檢驗。
執政成敗的關鍵重點是民主治理,就是政治與制度運作問題;不管誰執政都要有理念,要透過國家機器實踐政治價值。行政院國發會研究結果顯示,各部會橫向協調很差,公務機關之間形同「陌生人的政府」,重大政策如果沒有充分整合就是失控,就沒有辦法掌握政策方向;部會承上啟下的功能也很差,各自搞各自的目標導致績效不明,行政機關橫向的連結機制很差,幾屆政府下來都沒有獲得改善,公務人員的勵志心願很高,實際士氣與效能很差,文官國家機器鬆動不堪,大量外包業務造成政府空洞,機關沒有目標、沒有內容、甚至沒有功能,上級指令不能下達造成行政斷層,決策與宣示常成為唬人的空包彈;幾個釋憲案並沒有針對國會僵局,總統的角色也沒有發揮與影響,應有的運作能量沒有出來只能挨打;目前社會對綠色政治的感受,抗爭的理念訴求何在並不清楚,也不能充分溝通、以理服人,僵局現在沒有改進勢必更加惡化,執政黨沒有發揮監督制衡也是問題,民進黨執政至今並沒有好好運用權力資源。
民主治理看政治如何影響行政,如何影響政策執行,文官也有權力慾望,民進黨好像對文官還不認識,不清楚文官組織運作邏輯,文官的權利義務不夠理解,不懂文官發出的資訊,不瞭解文官的政治潛力,以及妥協性格的必要,結果外界看到的就是只會壓榨文官;例如高雄市政府的霸凌案件近幾年就有25件,目前並沒有看到妥善處理;領導者對團隊的未來沒有清晰圖像,政治理念價值沒有呈現,運作方式的變更也無從瞭解,使高階文官不知方向目標,下對上的認知模糊影響執行;三大委員會或許也有傳達理念的作用,可能也可以影響文官運作,總統是不是會真的介入執行才是成敗關鍵,三大委員會最好成為政策引導,可以給予黨組織與幕僚方向感;總統的決策模式如何,領導說服很重要,與民眾對話溝通,體現政治信任與回應能力;財政劃分法如果修正,是不是也要釋憲、修憲?目前國會是第一次三黨不過半,總統面臨雙少數領導的問題,如何導向正軌考驗領導者的智慧;三大委員會似乎不僅是諮詢而是要實質,如此國發會將會失去管考與承上啟下的功能;1911祖國論只是訴求還是當真,會不會成為具體政策,這是重大國政問題;民進黨活潑的派系政治是優點,民進黨的派系政治生態,會不會成為台灣政治發展的特點,將與未來台灣發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