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新台灣國策智庫通訊承蒙各界先進不吝指教,各位的意見是驅動我們繼續努力的原動力,來自您的每一項建議與鼓勵,我們都深表感激。本月通訊專文邀請各界專家,針對川習會、南海政策、國防政策等議題觀察綜覽。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明彥在〈「川習會」的政治意涵〉一文分析,川普政府重申《台灣關係法》,意謂美國將持續依照該項法律,履行對台承諾。《台灣關係法》基礎,不僅可壓縮北京在美台軍售、美台交流等問題上和美國議價的空間,也可凸顯美國「一中政策」和北京「一中原則」差別。美國態度有助於推展台美關係。

台灣海洋大學法律與政策學院院長陳荔彤於〈南海仲裁案後台灣南海政策因應之道〉一文分析,由於仲裁庭說,九段線非歷史問題,因中國未有效控制,所以無專屬排他性,引申至U 型線並非兩者一致,惟仲裁標的係九段線而非U 型線,兩者無干,雖法理上隱涵U 型線亦無法律依據,但U 型線並非訴狀標的,因此,並無不可持續性主張,全其自然靜態持續發展。在時際法原則(Intertemporal Principle)下,U 型線似無排除應適用1982 年之UNCLOS,如此我國仍可持續主張U 型線,必要時適當定義U 型線法律性質為「島嶼歸屬線」。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張國城在〈台灣當前國防政策淺析〉一文分析,潛艦國造政策雖無誤,龐大研發經費勢必排擠其他國防建軍項目,台灣過去也曾有規模龐大的自製軍武計畫,如IDF 戰機研發、成功級巡防艦建造,但之後帶動的工業升級效益並不明顯。尤其是成功級巡防艦,在投資了巨額經費的「光華一號計畫」自行建造8 艘之後,居然沒有技術儲備,今天台灣還是僅能向美國採購退役的同類型軍艦來填補海軍戰力。希望此現象不要再重演。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在〈台灣發展國防經濟的機會與困境〉一文分析,在先進國家國防預算被視為「國防經濟」(Defense Economic),由於軍用、安全事務是特殊市場,具備「戰略經濟」(Strategic Economic)的價值。也因此,裝備生產的本土化也就更為重要,才能實質挹注國家經濟的發展。新政府若能善用台灣既有的利基與優勢,完善相關法令,並結合與各國的「政府採購協定」(GPA),將有極大機會為台灣產業開創新的出路,為重振台灣經濟注入活水。

台灣為島嶼國家,在全球化的21 世紀更應具有宏觀視野,新台灣國策智庫通訊專文希冀提供國人海內外的重大事件評析,亦提供國際友人來自台灣的觀察視野,敬請各界先進不吝指教並來信tbt@ketagalan.org.tw,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