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這一期的新台灣國策智庫通訊,已經進入第90期的里程碑,由衷感謝您長期的愛護與支持,希望您繼續陪伴我們往100期的目標邁進,歡迎您隨時給予我們批評與指導,我們將會不斷成長與進步;本期文章主要環繞美中關係,新冷戰局勢將牽動國際政治,息息相關地影響台灣的利益,另外,我們也要關注疫情趨緩後的經濟社會問題。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研究,美國國務院以國務卿蓬佩奧名義發佈了《美國南海海洋主張立場》(U.S. Position on Maritime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說明了美國在南海的政策立場。美國在「南海仲裁案」滿四週年之際,公佈此一強硬聲明,也附和了東協國家在六月底由越南發佈的主席聲明,因此,這份「結盟檄文」用意無他,美國南海軍事活動常態化的開端。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蘇世岳指出,共和與民主兩黨在許多意識型態議題上「水火難容」,但在抗中議題上卻有志一同。不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的支持者,在2018年以後對於中國的態度皆極速惡化,惡化的速度幾乎可以「雪崩」來形容。簡言之,抗中是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的「共同語言」,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川普近來一連串對中強硬的態度,也可以預期在接下來的選戰進程中「只會更硬不會變軟」,但戰術正確成效如何,仍有待十一月由美國人民來為我們揭曉。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小組總召張人傑認為,21世紀的今天顯然不可能複製二戰後,作為冷戰基礎架構的雅爾達體制,主觀上美中兩國利益犬牙交錯、禍福相倚,形成進退維谷、卻相互制肘的兩難困境。目前台美友好可說已經走到「非官方」關係的極致,但畢竟也只能侷限在「台灣關係法」的保障與規範,即使美國國會討論中的「防止台灣遭侵略法」,確實終結了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但是並沒有動搖「一中」政策的延續。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七月舉行「報復性消費—疫情趨緩後的經濟復甦問題」圓桌論壇會議,討論台灣的經濟發展型態已經改變,「去中」將成為經濟社會趨勢,同時全球的消費型態也大幅改變,如何引導泛濫的游資以及提升基礎建設,強化回流台商的體質及人力,連結及整合新的工作與生活方式,都是未來經濟政策的長期考驗;結構性的全球性未來需求萎縮,疫情後外銷訂單的不確定性,生產面的全球化與價值鏈的扭轉,消費面的在地化與全球化的脫節,遠距與人工智慧迅速成為常態,這些議題都遠遠超出三倍券的效能;在疫情緩解與三倍券的消費熱潮降溫後,社會經濟的真正考驗才剛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