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曾冠球評論,最近一批對岸高校師生來台參訪,重新引發部分媒體和社會輿論的關注。達成相互理解的理論前提,是建立在尊重、平等、開放對話、接受多樣性、理性辯論和耐心的基礎上。兩岸之間任何形式的交流――不管是文化、經濟或政治,如果立基於上述幾項原則操作,則這樣的交流自然樂觀其成。這些前提有助於建立一個有益的環境,讓兩岸人民更容易相互理解並建立彼此的共識。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林岱緯認為,兩岸之間的價值對立,不僅反映在長期的軍備競賽和經貿競合,還反映在諸如「千人計畫」、「萬人計畫」所引發的人才戰爭。有鑑於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實力位居全球領導地位,筆者特別從留美博士人才的「培育」和「回流」這兩個面向的對決來說明,台灣在兩岸人才戰爭中已經出現兩大警訊,面對中國的大撒幣,台灣必須及早思考出能夠以小搏大的魔球策略。
7月19日新台灣國策智庫法制與司法研究小組,召開「公職人員選罷法第26條修法疑議」圓桌論壇,研討2023年立法院通過「公職人員選罷法第26條」條文修正,廣泛規定某些涉案條件下的人民,一概不得登記為候選人,形同對當事人宣告褫奪公權;實際上第26條的規定對擬參選人的權利,對人民基本權利,乃至憲政及法制的侵害,有更甚於刑法褫奪公權者,其影響層面至為深遠;司法裁量有其目的性,包裹一體的規定並不實際也不合理。賦予法官過多裁量權不對,立法鉅細靡遺也不對;判決上是要一般預防還是特別預防應有交代,第26條對洗錢防制是單獨處罰的後行為,形成很特殊的不合理規定,因為違反銀行法、證券交易法並未褫奪公權,相似的洗錢法為何要等同褫奪公權?如果是政治考量,國民政治文化、政黨理念價值、政黨提名制度,才是立委諸公必須面對的優先問題。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當前俄羅斯政情觀察」圓桌論壇會議討論,國際媒體關注俄羅斯會不會解體,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跡象,政權解體的可能性幾乎沒有;1991年政變造成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這次85個地方政治體並沒有回應普里格津,軍方立場也都沒有任何鬆動,35萬禁衛軍也牢牢掌握在普京手上,高層人事也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俄烏戰爭的可能影響值得注意,一是普京可能更強硬以便維持權威,一是俄軍可能被拖累減低軍事能量,俄軍可能還是受兵變影響而弱化。西方普遍認為俄國是威脅甚至是風險,普京掌控核武力量是世界威脅,但是普京如果垮台或卸任,可能鷹派的接任者對西方更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