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發)2024.01.31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從COP28看永續農業、森林、生態及NbS碳權的發展」圓桌論壇會議
金管會已經宣佈現行公司治理評鑑架構,將於2026年轉型為「ESG評鑑」,說明淨零行動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不可迴避的義務;台灣因被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無法加入其體系來做碳匯機制,但我國半導體、電子業在國際供應鏈中舉足輕重,以歐盟2021年7月公佈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為例,台灣的經貿必須得到碳稅、碳匯的交互認可,如何接軌國際並獲得認可已成台灣經濟的嚴重挑戰。
2023年的這次COP28會議,台灣官方代表團是由環境部長薛富盛率領相關部會,與友邦、理念相近國家交流,並支持我國NGO與友邦在會場「藍區」合辦周邊會議,展現我國NGO的積極性角色,另外也有民間企業學者自主參與,例如台大教授陳開憲等即在COP28發表演說,以英文介紹REDD+ARR&紅樹林項目等農業碳權議題。政策面上我們並沒有增加太多新的政策措施,我國政府因應國際氣候行動歷程,主要按照既有的政策節奏,沒有增加新的政策措施(BAU, Business As Usual),以國家適當減緩行動(NAMA, 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與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進行,依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精神,國家在2013-2020年間應將該國溫室氣體的全部排放量,從1990年水平至少減少18%。
農業部林保署最近開始設立自然碳匯的合作平台,鼓勵企業參加造林、撫育等ESG專案,財政部國產署也開放企業在國有土地上投入造林,原民會也鼓勵原住民部落在禁伐補償之餘,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模式更新利用林木;對於企業與原住民族合作,原民會建議選址評估需綜合考量土地資源、碳匯潛力,並根據選址條件,設計碳匯專案、造林樹種選擇,才可推動合作順利發展;政府透過政策引導及把關,透過公私協力、創建公正、公益的媒合平台,支持原住民族、企業、國家及地球環境,實踐氣候變遷達到公正轉型宗旨是重要方向;目前等待三讀的《氣候變遷因應法》雖然對碳匯有價化進行原則性規範,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
發展自然碳匯是「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也是邁向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這個目標以原住民保留地上的山林溼地作為提升綠碳、黃碳、藍碳的重要來源,但現行原住民「禁伐補償」規範,2024年原民會核定的禁伐補償面積已達7.2萬公頃,導致原住民土地使用被限制,只能任由林木生長,甚至連竹林老化枯死都不敢整理重新種植,政府要推動「自然碳匯」,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尷尬處境。綜觀台灣,5、60年前大規模種植柳杉,在經過數十年成長後固碳能力已大不如前,更遑論百年樹木,導致台灣未來30年碳匯增長僅5%的原由,台灣也缺乏鼓勵林相更新相關政策,更有社會人士認為砍樹不妥,實則以碳匯的角度來看大錯特錯,樹木輪伐、輪種進行林相更新,方能達成自然碳匯有價化,因為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指出,「人造林」需要十年以上方有碳權,並且有三十年的有效固碳期,換句話說,想增加自然碳匯,必須得進行林相更新。
世界上38%的土地面積為農業用地,這個問題的規模非常巨大,但農業確實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幫助將受損的景觀轉變為繁榮的生態系統;台灣目前並沒有真正的VCS森林碳權開發成功團隊,唯一案例是台灣大學某教授正式申請成功的印尼案場,而國際碳權必須嚴謹與接軌世界標準,台灣坊間碳權亂象只會令台灣碳權退步;英國衛報曾以錯誤數據報導REDD+,觀念與論點皆漏洞百出,卻造成社會與業界恐慌,並讓一部分專家隨之起舞,殊不知正是因為缺乏經驗的人士,更加深森林碳權在社會的錯誤印象;我們要關注國際組織的動態,相關合作關係由外而內所產生的減碳經濟問題,包括南南合作和三角合作、金融和融資機構、貿易和非國家行為體,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都有複雜的連結;同時聯合國糧食系統高峰會最近的評估,認為任何全面實現《巴黎協定》長期目標的道路,都必須包括農業和糧食系統,農業和糧食系統必須緊急適應和轉型,以應對氣候變遷的迫切需求。
淨零行動應包含減碳、增匯兩策略,企業除了節能、綠電等措施,其餘難以消減部分之碳排可由碳匯抵減;擁有豐富碳匯資產的原住民族部落,若以2萬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發展自然碳匯,至2030年可累計數十萬至上百萬公噸碳匯,擁有台灣最大的綠色森林資源的原住民族是發展自然碳匯最大的推手;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邱祈榮則認為,目前推動ESG如同作文比賽,看似機會很多,但在推動上確有很多陷阱,必須要很小心,有可能投入很多資金和資源,最後卻因為無法通過很多規範、認證等而無法回收。我們因沒有積極管理,也沒有政策鼓勵,以致台灣成為「坐在金礦上的乞丐」,根據行政院「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規劃,台灣碳匯於2050年僅成長到22.5百萬公噸,換句話說30年內僅增長5%,1年漲不到1%,這樣的進度恐將淪為國際笑柄,而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恐怕更禁不起這樣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