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20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檢視一年來的兩岸關係」圓桌論壇會議

去年賴總統宣誓就職演說激起波濤洶湧,十月十日的演講表述也引起對岸強烈反應,今年的就職週年,對岸的反應一樣風雲詭譎,台海緊張局勢有增無減,兩岸關係目前正值21世紀以來的新低點,持續處於結構性的僵持格局之中,可能因為偶發事件激化對立加深衝突;英國的年度亞太安全報告,評估台灣的處境危險,有爆發戰爭的可能,中國近期攻台「並非完全不可能」,美國國防部長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年度會議,公開表示中國侵台很可能即將發生。許多國際軍事專家經常將現在的國際局勢,類比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因為川普貿易戰增加區域和全球不穩定,明顯推升台海衝突甚至世界大戰的危險。

兩岸關係確實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賴總統提出「併購說」是目前最溫和的言論,中國國台辦與外交部的反應算是理性正向,中國國防部5月30日卻直接點名批判「台獨首惡份子」;兩岸對「主權定位」與「一個中國」的歧見根深蒂固,賴總統發言指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對方隨即大動作軍事行動與輿論攻擊強力回應;這種政治對立逐漸沈澱為長期僵局,目前兩岸官方互動機制似乎完全中斷,台海局勢不穩定、不確定的變數與壓力不斷堆疊;蔡總統時期的兩岸關係雖然中斷,還是可以觀察到有重要互動跡象,現在的情況比較令人擔心,但應該還不至於失控。

大三角、小三角理論的互動關係,可適用觀察520賴總統上台後兩岸的結構關係,根本矛盾是共產黨認為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不論武鬥或和平統一,都是在消滅中華民國;只是胡錦濤時代比較有彈性,承認兩岸的不同詮釋,間接承認一中各表,習近平是倒退的強硬路線,2019年元旦的告台灣同胞書、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反應一般,但受到2019反送中事件影響很大,大選選票都支持蔡英文,證明極權體制無法理解民主政體,1996台海危機認同台灣的支持率暴增30%,反送中事件證明一國兩制破產,92共識變成票房毒藥,中共的策略並沒有彈性,賴總統併購說是有對等地位的意思,2024年的中華民國113年是中華民國論,完全不是台獨論,北京卻是負面的、錯誤的解讀。

台灣歷任政府都是「以拖待變」,符合台灣與美國目標就是維持現狀,但北京認為維持現狀對其不利,中共不會接受以拖待變,因為時間對其愈來愈不利,對方不只反獨促統,經濟雖然不好,中共還是備戰威懾侵擾,沒有絲毫縮手。戰略目的只能從手段上去判斷,我們以拖待變維持事實獨立,國家戰略目標就是以拖待變,中國的戰略目標就是防獨促統,如果我們最高戰略目標是維持政權,防衛安全是很重要的事情。北京一再宣稱台灣是核心利益的核心,動用所有手段和統、逼統和武統;北京在蔡政府執政八年期間有兩次軍演,賴總統才執政一年來卻舉行三次圍台軍演,2024年底更在台海周邊,舉行35年來空前最大的實兵軍演,由此顯示兩岸關係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岸的爭議與角力一觸即發、沒有歇息;實際情況則似乎並沒有那麼悲觀,例如林中斌教授的評論就指出,賴總統具有可塑性和調適性,林教授樂觀期待的態度不言而喻,而且有相當代表性的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也有表示兩岸已經展開討論。

過去兩岸雙方相當尊重對方主權,中國一年來卻極力要抹掉雙方的界線,我們被迫要維護戰略縱深,也要維持雙方談判的籌碼,兵推近來很受各界重視,可惜兵推沒有清楚的聲明(CLEAR MESSAGE),沒有傳達更有效的資訊;兵推顛倒主攻方向不太合理,攻台先拿外島也不需要,先打外島等於給予台灣本島時間與戒嚴理由,給予台灣有預警時間與反擊準備,攻打東部很難推進西部,打的是民心可以逼迫台灣,東部佔領也可以逼迫美國,表示第一島鏈防線崩潰,因此打東部符合政治邏輯。台海當前總體情勢的具體評估還是「和平融合漸消、武統機率漸長」,北京致力反獨促統,武力施壓力道增高;因為兩岸軍力落差逐年增加,一些重要領域已經出現明顯代差,雖然已經長期沒有實戰經驗,中國軍事能力增長甚為可觀,最近的印巴戰爭間接展示出,中國的軍工水準及作戰系統整合能力;相對的台灣大批軍購常見美方拖延,川普態度也不比前朝政府明朗。

解放軍執行2027年完成武力攻台準備政策,擴大機艦擾台與軍演規模,深入灰色地帶衝突行動,據統計2024年共軍戰機與飛行器,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多達3,075架次,跨越海峽中線達到1,472架次,對台灣進行空前的施壓與侵擾;2016年3月開始解放軍就不斷繞台擾台,目前空中接觸累計達萬次,零意外、零事故,反應出其訓練、性能、維修、裝備的水準,我方應該實施12海浬警告射擊,對方挑釁是試探底線,我們應該展現我們的底線;國軍不瞭解、不適合灰色執法,船對船的撞擊、水砲、船舶扣押等、是非常挑釁的危險性行動,海巡依照兩岸人民條例執法,24海浬要執法,灰色地帶衝突讓海巡維護海上治安承受極大壓力,武裝衝突法是很嚴肅的議題,應對執法的海警民兵我們要有接戰規則(RULE OF ENGAGEMENT),武裝衝突法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兩岸關係則須使用國際人道法,我們要循規作戰、依法作戰;所謂的聯合戰備警巡與環台軍演日趨頻繁,顯然是進行各種實戰準備的行動,所以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就直言,這是攻台預演彩排而不是單純訓練。

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是一個地緣經濟問題,2024年台灣對中國及香港出口,佔出口總額比率降至31.7%,已經是22年來的最低點,但還是遠比對美23.4%、新南向國家的18.5%為高,同時2024年台灣的貿易順差達806億美元,其中對中港順差約700億美元,對中港順差佔整體外貿順差的86.84%;台灣對中港的出口依賴雖逐年降低,但是中港仍然是台灣外貿的首要市場,對中的經濟依賴關係依然是台灣一個未解的難題;川普總統的關稅戰對台灣經濟具有破壞力,護國神山台積電跨越太平洋移轉至美國設廠,台積電投資美國1,650億美元的資金之外,工程師、技術、供應鏈也隨之移轉,台積電衛星廠商投資700-800億美元,半導體產業鏈有被掏空的風險。外貿對特殊國際處境的台灣特別重要,但是台灣想加入國際多邊組織卻困難重重,台灣未能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也不得其門而入,不利於與區域國家的同類商品競爭;近來台幣升值削弱工業產品外銷競爭力,加上川普即將實施的對等關稅,台灣的經貿面臨極大風險。

台灣的安全與政治現實處境艱難,政策必須因勢利導、靈活調整,賴總統的併購說或許是投石問路的一步;中美對抗雙方各有不同規劃與意圖,如果讓中美感知台灣擁有決策選擇選項,台北有可能依據自身利益調整決策,此時台灣就可以是棋手而不是棋子;2020年初因疫情暫停來台觀光團體入境,如果適時有限恢復中國民眾來台觀光或商務旅行,可以釋出善意,緩解兩岸緊張對立;2016年以來兩岸官方接觸卡關停滯,可是兩岸都有對話溝通的需要,應設法恢復經濟性、低政治性對話平台,透過商業往來、產業合作、災害救援、人道援助等實質問題,開啟更多的互動交流管道;目前共軍軍演、挑釁日益頻繁嚴厲,認知戰、灰色地帶衝突、準軍事作戰行動隨時可能爆發戰爭,我國國防部應該給予三軍部隊行動指導,避免誤解、誤判、錯估打亂戰略規劃,萬一擦槍走火意外發生時,也要有避免衝突升級的管理機制,即使雙方無法進行官方協商,也要透過第三方或國際平台建立相應機制;台灣要加強民主國家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協力建立威懾力量捍衛民主,持續經營歐美日國家的安全合作、人員培訓、情資交換等,以「不對稱安全網」抵消北京的單邊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