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3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檢視一年來的政府施政」圓桌論壇會議
對於賴總統的施政表現,民意呈現兩極化,與民眾主觀認知有關,政治極化、政黨極化趨勢,對立的兩極愈來愈明顯;賴總統的表現與蔡總統就任初期相比,表現已經比蔡好,當初蔡政府完全執政但支持度反而低,現在分立政府反而支持度尚可;政治基礎的穩固是執政基礎,賴總統堅守基本盤,基本盤的支持度也很穩定,相對的藍營也穩定成長形成雙峰;近期受到動盪的國際局勢主導,執政團隊只能一直因應國際局勢,能夠固守基本盤已經不錯,藍營也毋須幸災樂禍,因為雙方基本盤是穩固平盤。對民眾而言,自己沒有用到的政策就沒有感覺,總體數據與體感數據感受不同,如果持續推動目前政策,施政滿意度有可能提升;基本工資的調整明顯有效,就業市場目前還可,但是缺工缺人才還是沒有解決;政府第四波打炒房並提出4大管制,以及租屋補助政策有待觀察,社會住宅的數量達成32.8%,台南高雄的投入較大似有重南輕北現象;核能議題在夏天是挑戰,淨零政策有相當困境;財政收支劃分法僵局是藍白對抗的極致;選舉不斷則執政團隊不能有亮點政策,最近只能被動因應國內政治局勢的演變,國外的壓力也持續影響,就職一週年要有亮點政策不易,因為國際局勢會帶動國內壓力。
根據五大民調數據整體來看,這一年多的施政滿意度變化,簡單來看,賴總統的滿意度沒掉,但是不滿意度卻持續增加,甚至到達所謂的「黃金交叉」;這是藍白綠基本盤各自歸隊所致,特別是近期伴隨大罷免的浪潮下。所以,我們由施政滿意度來檢視一年來的政府施政,恐怕仍只能觀察到一定程度。運用統計調查的方法,其正確性毋庸置疑,這體現出「量的分析」上的正確程度,不過,「質的分析」也很重要,國政經緯萬端,隨手打個電話進行民意調查,將國防外交兩岸經濟交通環保教育文化勞工科技全部都問,這些受訪者真的瞭解嗎?這樣的民調數字有意義嗎?所以,專家學者們不要隨媒體輿情、調查機構起舞,我們更需要有長期的、定期的民調執行,以便觀察歸納變化趨勢,更重要的,應是如同焦點訪談一起,定期訪談固定的受訪對象,以期掌握瞭解他們對賴政府施政態度的變化,如此一來更具意義。
檢視一年來政府施政的題目,可以進一步區分「施政滿意度」與「施政績效」(成績)的不同。賴政府的國發會應該要將賴的政見全部分門別類列管考核,以便知曉實際的施政成果與國政願景(政見)是否如預期,這是執政者內部應該自評的施政績效(成果)。至於施政滿意度,問的其實就是人民的觀感。其實,它的重點是人民在意什麼,而不是賴政府要做什麼?在做什麼?賴政府若盡做些自我感覺良好而人民無感的工作,相信施政滿意度不會好。
到底人民要什麼呢?人民要的無非就是要有飯吃,要經濟、要生活、要愈過愈好,要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遠離戰爭;要實現公平、人人平等,也要享有自由,更要實現司法正義。現在民意調查分門別類出來的國防外交經濟教育文化環保城鄉醫療勞動等項目,這些項目的民意調查,應該像政大選研中心執行的長期且定期的民調,才具意義。另外,民調顯示出社會發展極化趨向的觀察,這值得進一步定出指標測度之,這是影響台灣政經社會長遠發展的大課題。
綜合來看,打詐與經濟造成院長不滿意度高,國家主權安全表現受到支持;反詐騙需要跨部會的協調機制與聯合小組,若依警政署為主,能量尚有不足。賴清德總統的施政評價呈現明顯落差,顯示社會觀感分歧尚未形成多數支持的態勢;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支持度略低於總統,似乎呈現一般認知總統的評價高於院長,或者顯示行政團隊的努力或政績仍待爭取支持與認同;在維護國家主權、尊嚴與國安方面,普遍獲得民眾較高的支持。內政方面表現相對平平,尤其對於經濟狀況評價不高,經濟不滿意略高於滿意,不能反映經濟成長率一路上升,可能是物價攀升、食物與房價上升明顯,造成民眾觀感與官方統計數據之間似有落差,這部分有待釐清;核電政策未能形成主流意見,顯示能源政策存在相當爭議;健康台灣是很成功的政策,很有感受並得到迴響,似乎賴總統的醫療背景有其政策影響。整體而言,社會信任與政策接受度尚有努力空間,不論是對領導者、經濟現況或重大政策,多數指標未達到明確的肯定信號,反映整體施政尚待爭取民意支持與認同,全民總統的思維並應該擴大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