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4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轉型正義的深化與永續」圓桌論壇會議

轉型正義和人權是具有普遍性的議題,也是民主化過程不可迴避的考驗和任務,例如美國的哈德遜研究所討論後中共的中國,就特別提出「轉型正義」的研究專章;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歷經四年運作,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於2022年中依法解散,由很少開會的幕僚單位「行政院轉型正義會報」接棒;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但轉型正義呈現牛步化,轉型正義的優先性被執政黨往後排擠,民進黨是否沒有真正的政治意志來推動轉型正義?促轉會結束後轉型正義似乎就沒有聲音。台灣還有沒有必要繼續推動轉型正義?如果需要做的話應該有哪些內容是必須的?

解嚴以來台灣社會從個案平反、補償、道歉,指定228事件與白色恐怖不義遺址,以至去除威權象徵、政治檔案公佈等,逐步建立轉型正義架構;清理、瞭解、平反過去的不義,其意義都在樹立價值,正義是一個價值的問題,正義的追尋要面對、反省不義問題;促轉會的落幕造成斷層,也就是法律有時效性,然而不義的平反可以有時效性嗎?轉型正義可以持續在教育文化努力,面向未來讓社會走向正義,例如黨國教育問題的檢討,必然要面對過去的不義,歷史記憶的問題,不是別人外加給我們的,我們自己要重新認識、學習,不斷反思歷史記憶來提升自我認同。

當初轉型正義被污名化為政治鬥爭、被抹黑,三位民進黨籍總統沒做到或未來要做的有哪些?年輕人新血輪他們的記憶與認識在哪裡?需要深入反思與教育;德國轉型正義兩個階段,二戰後聯邦德國是民主國家,檢討希特勒時代的猶太人大屠殺,他對猶太人的恨為什麼那麼深?因為希特勒沒有承認猶太人是人的理性主體,認為猶太人不過是一個會講話的工具;為了人的價值在教育能夠深入,統一後民主德國法官全部無理由解職。德國的反省案例,我們社會的討論與接受如何?轉型正義的內涵,在德國凸顯出來的是理性主體的確立,人的生命不可被(任何理由)被犧牲,過去「去威權、去傳統、去中國化」,再來要思考必須植入什麼內容。

教育部有轉型正義行動綱領,以教育推動作為切入點,但我們是一個被殖民的社會,文化殖民的想像是西方的,摻雜其他外來的文化包袱;教育部門的轉型正義教育資源中心,只有透過社群媒體傳播運作,資訊不足、效果極其有限,加以部門間乃至官民協作薄弱,研習活動的質量與專業有待加強,課程內容也需要老師引導講解,教材需要老師對話溝通進行傳承;讓人憂心的是學校教師對轉型正義教育的態度分歧,近四成教師擔憂可能導致社會對立,六成以上憂慮可能受到特定政治立場影響;教材內容也缺乏多元視角,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思考。這些挑戰反映深層的社會與政治結構性問題,長期的威權文化培養順從、權威、封閉的思考習慣。

轉型正義要結合審議民主,進入自由民主國家的公共政策討論,才能夠一代一代的教育傳承,攜手年輕人思考繼續改變;現在轉型正義要做什麼?要破除我們的同溫層,努力關心我們自己以外的人,要嘗試和不同意見的人說話;追究加害者是最難的任務,政治檔案解密有90%檔案塗黑看不到,個資保護、線民立場的壓力太大,加害者缺席的問題也被垢病,但檔案解密問題已有進展,以前有永久保密,現在已經取消;兩種不同的集體記憶,綠色集體記憶、藍色集體記憶,不同集體記憶的對話溝通,很值得做但很困難做,很難做更要繼續做下去,公民團體審議民主應該找不同意見的人參與,讓不同的人有說話的機會再來對話。

政治受難者其實可說就是反抗者、倡議者,受難者史觀、冤魂史觀還是台灣轉型正義的一道魔咒;台灣沒有從總統高度召開審議民主,對話的政治高度不夠,只有停留在行政官僚的層面,為了維護政權安定,為了寧靜和平革命,轉型正義有很大的價值妥協;這是分期付款的民主化,是寧靜革命要付出的代價。李登輝時代啟動轉型正義工程,陳水扁執政擴大實踐轉型正義理念,馬英九時期也延續轉型正義,他們任內都有很大的進展,轉型正義的路已經被確認、不會被停止,只是這個課題現在好像彈性疲乏、動力不足,做不到的要坦白、要檢討、更要改變,不要浪費資源在空洞的形式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