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美中經貿戰與中國因應對策」圓桌論壇會議
川普總統目標明確、手段更強烈,美中兩強是關稅戰關鍵,美國關稅目標還是中國,美國製造業遠遠落後中國,金融服務業關稅只是幌子,目標還是製造業回流;美商產權、營商環境希望獲得改善,還有貿易金融等的微調只是配角;即使中國投資美國也是竊取技術,美國經濟的出路需要處理中國問題;中美目前的貿易談判幾乎可說只是假象,因為實際上並沒有談具體內容,只是聚焦稀土,其他的都沒有進展。川普第一任2019年的貿易談判有9點,包括取消政府補貼、保護智慧財產權、強迫技術轉讓、法規開放、金融創新、管制芬太尼、禁止操縱人民幣匯率等;根據美國智庫彼得森研究所(PIIE)盤點,中國僅履行57.9%的美中第一階段採購協議,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統計,中國僅貿易自由度略微改善,從2021年的71%,爬升到2023年的74%,華爾街最在意的投資與金融自由,則始終處於高度管制的20%。
貿易逆差代表儲蓄率不夠,消費過多,中共的不公平貿易,導致美國貿易逆差擴大,2007年以來美元國際化搭配製造業外移,直接投資累計流出1,429億美元,連同貨貿逆差累計達15.2兆美元,但是美國也以服貿與金融業兩者合計吸引資金回流14.4兆美元;2025年美中兩國在倫敦展開第二輪磋商,中國允諾充分供應美國稀土與磁體,美方則放寬留學簽證限制,作為對北京當局的回報,現在美中關稅戰的稅率實際約為51:33,美國實施關稅90天暫停期並將展延,主要為了建立關稅泡泡,中國是關稅泡泡外的國家,將面臨50%的懲罰性關稅,泡泡內與美國「抱團」國家的關稅,預估為10%至40%之間,10%為基本關稅,並依據與美國的談判程度,分級增加關稅。
川普以關稅等級做為建立「敵我意識」的邊界感,美國並複製美墨加貿易協定的毒丸條款(poison pill),預防洗產地轉運逃避稅率手法,轉運40%就是毒丸,洗產地一定要處理,要求主要貿易夥伴共同圍堵中國,面臨次級關稅問題的墨西哥課中國50%,同步就可以遏阻中國洗產地,台灣可以參考墨西哥做法;關稅泡泡的意義顯示美國的圍堵有層次,議題上也有輕重,只要列入一個實體清單,就可能會被全面封殺,例如新疆制裁法案,從勞動問題,到高科技太陽能等,比關稅更為嚴重,因為完全禁止;俄羅斯如果在俄烏戰爭敗戰,將會全力針對中國,俄羅斯去年就對中國反傾銷調查,顯示川普聯俄制中有其可能;中國周邊頻頻出事,預期東盟鬆動,接著中亞也會出事。北京當局的回應是加強與東協、阿拉伯國家、拉丁美洲與非洲等南方國家合作,擴大戰略夥伴關係,為促成一帶一路成功,要縮短夥伴的貿易逆差,對中亞五國援助並實施政府減免。
北京當局對於美國失望,所以加大技術產業開發,美國對中科技封鎖,迫使北京當局投入更多研發經費,2025年推出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與有力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希望投入銀行資金,支撐高科技產業投資,高科技製造業依賴電動車、太陽能與鋰電池「新三樣」,產量平均年增31.3%,連續55個月兩位數成長,積體電路(IC)部分則僅年增5.4%;高科技產品出口還是靠外商驅動,2025年第一季「新三樣」外商出口佔比的相關係數達90.2%,顯示跨國企業仍居絕對主導地位;中國也減持美債與緊縮關鍵物資進出口,不斷出脫美債,兩年來北京當局減持4,165億美元,目前已退居第三大持有國,次於日本與英國;兩國民眾互訪也在下降,2025年第一季,中國民眾赴美計51萬人,是2019年同期的55.4%,美國公民赴中更僅12萬人,較2019年同期衰退56.7%,脫鉤已經造成新冷戰進程加速。
中國外匯比例已低於人民銀行儲備50%,預期人民幣匯率走貶所以資本外逃;國銀常態性購入國債就是量化寬鬆,是人民銀行擴表的手段,人民銀行持有國債增多,中國國債殖利率下降,發行利率往下掉,2023年3.2%降到現在1.6%,為了穩住匯率必須全球榨取外匯。地方債是中國經濟的病灶,貴州遵義道橋建設於2023年爆發債務危機是一個例子,國務院責令其貸款延期20年,且寬限期長達10年,利息更由原先的7.5%,折半到3.5%;2025年上半年有293家城投企業逾期承兌匯票,人民銀行的對策是相繼縮減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將地方債轉嫁國銀;全球關注的不動產低迷可說是中國經濟的病徵,估計2021-2024年建商累計虧損7兆人民幣,2024年初創設的房地產白名單,至2025年1月累計撥款5.6兆人民幣,人民銀行又累計降準2.2個百分點,疊加降息0.6個百分點,持續紓困建商並不計列不良資產;相對的金融機構政策貸款餘額,合計180.7兆人民幣,占貸款總額的72.6%,較2018年底暴增兩倍;金融機構遭受海內外政策的雙重擠壓與風險。
美國掌握上游科技,下游製造業在中國;現階段美台都需要中國製造,現在只是供應鏈搬遷的階段,川普對等關稅目的是為了繼續談,趁機整頓重建內部,以後才有力氣對付中國;友岸外包不會停止,中國外包將消失,我們現在要趕快應變重新佈局。中國要技術提升、往上移動,美國是往下移動、建立製造,兩者的落差可能有台灣的機會;產業政策可以促進技術嗎?中國的產業政策不見得有利於技術發展;國安除了法制面,還有資訊安全,以前貨品沒有資訊問題,現在產品都有資訊問題,正好給予我們的傳統資訊產品回歸的動力;針對洗產地問題,台灣的作為並不能讓人信服,應該比照碳足跡,設立中國產品足跡;台美關稅談判會卡關,主要也是出在洗產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