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新台灣國策智庫科技研究小組「科技戰之下的AI與半導體」圓桌論壇會議
「矽盾」(或者說是護國神山)會不會崩壞?半導體製造與人工智慧(AI)產業發展與外移,是國內高度關心甚至爭議的問題,在國際局勢緊繃的情境下,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先進製程與市場佔有率在全球一枝獨秀,產業的發展與動態可說是全球動見觀瞻,特別是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赴美會見川普,並宣佈一千億美元的擴大投資後,引起國際社會熱議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問題,在國內也造成一些國人的質疑與批評,擔心產業競爭力、核心技術外流與矽盾的褪色;國人最關心的還是矽盾會不會崩壞,台灣的技術與生產會不會就此被美國超越,導致台灣的半導體關鍵地位被取代或者重要性降低,業者與主管機關似乎信心滿滿,因為未來台積電的美國生產線雖然也是尖端產品,製程可能與台灣相近但是會做區隔,美國的產品是為了因應在地客戶要求,包括國防安全相關產品的需求為主。
台積電生產線移轉美國問題,早在川普1.0的2017年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當時川普有DARPA的一些提升計畫,台積電就有相當深入地參與研發;台積電宣佈投資美國,已經確定興建先進製程工廠有三座,還有一座研發中心,主要功能是為了驅動人工智慧的未來,未來川普任期內跟AI、半導體有關的措施會愈來愈多,因為AI半導體就是國安;台積電前進美國設廠生產,是不是來自川普的壓力?實際上川普並未直接施壓台積電,只要看台積電有70%的市場在美國,就可以看出美國客戶的影響是很清楚的;台積電的美國生產未來將與台灣形成犄角之勢,因為台積電要滿足金字塔頂端客戶的產品,未來4、5、6三個廠會探索許多先進新領域,這是台廠所沒有的發展機會,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不但可以分散風險,更可以有擴大技術層次與領域的效益,台積電美國廠可以比擬為哥倫布,將會拓展新大陸並回饋整個台積電生產鏈。
「美積電」也是許多人討論的問題,只要是維持獨立經營就沒有美積電的疑慮,但是川普政府未來會不會改變策略,沿用處理抖音、日本製鐵的方式要求台積電仍然是未知數,和平時期的問題似乎不大,頂多就是台積電市佔率下降,但是非和平時期才是真正考驗,我們是不是需要有所準備;台積電不得不到美國生產,最大壓力是來自以特殊產品為中心,還有發展下世代產品的需求,最重要原因是持續的科研耗費昂貴,只有少數專家可以進行探索試誤(TRY & ERROR),才能獲得後續的衍生發展,這是只有美國的環境與資源才做得到,美國在半導體與AI各方面都有優勢,就只差先進晶片無法自行生產,現在台積電美國廠的生產線進去,對美國是很重要的推力與ANCHOR定位;美國的計畫是企圖想獨佔AI,所以美國必須維持政策技術領先,美國需要生產特殊型晶片,但是美國始終缺乏半導體廠,在未來的競爭將落居下風,因此藉由打造電子復興計劃恢復美國的技術領先,並選擇性排除、壓制中國的參與,美國的創新供應必須引進台積電參與製造,台積電美國廠有特定任務MISSION,許多產品將以客製化、特用型為主,所以需要研發中心研製這些FUSION和DUAL USE的產品,其產品的毛利率將很高;先進製程與生產線精進的研發將留在台灣,精進產能勢必要導入AI,美國廠可以順利導入美國的AI,台灣可能無法引進美國的AI,因為美國的ALPHA TEST、BETA TEST也就是模型的使用功能測試,只會保留在美國,不會移轉台灣。
AI除了大型語言模型,小規模的更值得投入發展,只是「隱私保護」很重要,KNOW-HOW不可隨意流失,競爭力與創新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很重要;AI的TRAINNING MODEL大型語言模型有不少偏差言論,只有一部分作品是言論中肯的;小型的AI晶片比較適合台灣開發製造,對國安與商業都很有用,我們資源有限,所以要集中小型AI,不要與跨國企業集團的大型AI競爭,我們發展大型語言模型不會成功,EDGE的、小型的才有生存空間,許多晶片本來都是為小型AI設計的,我們也可蒸餾大型的DEEPSEEK、CHATGPT等,來建立我們的小型AI模型。去年2024 SEMICON台灣,全世界許多國家都來參展,有6個歐盟國家參加圓桌會議「民主供應鏈」倡議,與我們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都是民主供應鏈,還有其他國家也可以建立資訊外交或半導體外交,例如瓜地馬拉、巴拉圭等邦交國,另外立陶宛、捷克等國目前的合作都進展緩慢,台灣在台積電之外還有種類繁多的各種半導體產業,例如我們擅長的LED和SOLAR也都是半導體,都是可以拿出來提供各國合作的項目。
地緣政治、美中選邊問題經常被故意放大,台積電與政府的行動可說就是明確的答案,此外台美之間還有一些秘而不宣的合作,例如中高軌道衛星,台灣就是重要角色,目前低軌衛星佈設已經飽和,高軌衛星高度是8萬公里,整個地球只需要8個同步高軌衛星,配置KA BAND通訊安全不會受到干擾,可以控制整個天空,台灣的技術在這裡面有一定的發言權;台積電美國廠生產的特殊型晶片,是川普要開發的星盾STARSHIELD不可或缺的,STARSHIELD的完成將來會使所有洲際彈道飛彈無效;不用怕選邊站的問題,中國在智財權保護、市場承諾都有問題,美中之間沒有合作的空間,中國現在有無人機的優勢,利用戰爭兩邊押注發展,但是戰爭的紅利不會維持太久;中國高科技發展有其限制,因為財政能力受到限制,市場投報率很低、產業投資無法回收,目前財政數字已經在下降,總體經濟因高科技(政策性)投資太大,財政失衡導致服務業與許多製造業衰敗,中國的科技實力雖大有進展,惟投資沒有回收、財政無法永續,科技產業必將失去動能;面對中國危機、或者中國的競爭力,我們也要有風險考量,川普1.0開始造成大海歸大潮,表示尖端人才的回流,中國的研究人員不斷回流,顯示技術的突破仍有機會。
台灣現在是對中很大的破口,學校與研究機構都有破口;艾司摩爾(ASML)到2031年就會有7埃米設備,中國已經試圖進入9或8埃米技術,台積電可能2031年推出9埃米產品,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不歸路,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是領先群;先進製程是美國要突破的問題,成熟製程卻是我們要應付的(經濟)安全問題,以前提到經濟安全都是國別觀念,基本上也就是以中國或「邪惡軸心」為對象,現在應該以產業類型、產業別為基準,政府應該知道經濟安全不是只有中國,也沒有再一個複製台積電的機會與問題,幸好後台積電時代的矽光子還是台積電;供應鏈不只是台積電也不僅先進製程,成熟製程、泛用產品也很重要,各國都有需求但最大市場在中國,中國產能很大但品質不穩,解決方案只有靠台灣廠商,但是台灣已經選擇美國供應鏈,美國到現在還是規則制定者,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的兩套規則,台灣與中國脫鉤已經是不可避免的情境。能夠把整個產業鏈都帶走的只有台積電,其他業者沒有能力做到,進入AI時代的台積電更為關鍵,我們的籌碼不能一次被拿走,不要跟烏克蘭一樣被認為沒有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