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胡博硯教授認為,國內對於公民投票的問題,最在乎的就是額度跟投票期日,但這個問題在台灣都有很特殊的狀況。因為不同於世界其他國家,台灣人民的政治參與度很高,投票率也很高,而政黨的對抗度也很高。所以額度的部分在外國或者是在沒有政黨支持的提案,基本上都是很高的,但反之就不是如此。而公投跟選舉日同一的話,所造成的問題也是如此,難保公投不會變成選舉的造勢工具,最終只是使這個問題更複雜,這點也是我們公民投票的最大困境。
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法副教授蔡季廷指出,比較密集的協商談判,當然不等於就會有具體的COC談判結果,這仍要取決於雙方在相關深水區談判的智慧。雖然王毅比較具體地提到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作為COC談判基礎,但中國本身對該公約中有關歷史性權利的解釋,與東協國家的立場並不同,要在核心的COC問題上(地理適用範圍)取得彈性進展並不容易。再者,雖然美國在印太地區與中國競爭,但長期來看,如果美國在經濟上並沒有提供更多誘因的機會時,中國的經濟槓桿的影響力仍然很大,ASEAN國家持續保持避險的政策仍會持續下去。因此,COC要能夠在印太地區形成接近美國所說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可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小組「如何營造加入CPTPP有利條件」論壇會議研討,以東亞15國為中心的RCEP明年元月即將生效,這是比CPTPP更龐大更有影響的區域多邊組織,我國也將面臨更加複雜困難的外在環境;台灣與中國都已遞件申請加入CPTPP,我國應積極遊說日本,以及已簽訂經濟夥伴及合作關係的新加坡、紐西蘭,並在美國印太戰略的框架下,積極尋求澳洲對我國支持,新南向也要加把勁強化與ASEAN國家關係,提升加入CPTPP的機會與角色。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小組「美中關係下的台灣外交政策」論壇會議討論,在美中關係緊繃的架構下,台美關係乃至國際空間的開拓大有可為,台灣的外交空間可以加緊順勢推展,尤其實質外交應深化關係全面出擊;而台灣要全面與國際接軌,公務體系與社會都要動員甚至換血,目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公務體系的提升與國際化」,扮演台灣國家國際化的領導角色,因為公務體系握有政策、資源與對外通道,最有能力也最有責任以國際語言、國際觀,開創各種深入的對外關係,包括基層公務員與機關也要有國際化能量,如此自然會帶動民間的動員參與實質外交;當然,公務員的國際化要大力投入資源及長期培訓,台灣徹底國際化的內部與外部機緣,現在正是最佳時候與機會,我們要緊抓機遇並力行落實;剩下的就是決策者的見識與魄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