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解析,未來中國銀行業的壞帳將持續膨脹。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預估,後續兩年,金融體系還需吸收1兆人民幣的房地產問題貸款。標普則示警,美國關稅衝擊,將衍生2.6兆人民幣的信貸損失。內外情勢交相逼迫,北京當局恐無力阻止金融體系崩潰。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國際與戰略系教授 SADIA RAHMAN研究,美國和中國這兩大強權表態爭取構築競爭性全球秩序,他們的角力不只在戰略和經濟,更表現在治理、發展與國際接觸的不同願景;中國的一帶一路與全球安全倡議強調發展驅動的夥伴關係以及不干預原則;相反的,美國支持的平台如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和全球基礎建設投資夥伴,就強調透明、民主治理與規則為基礎的秩序,這些已經超越基礎建設或貿易架構,反映出對全球治理規範性基礎的廣泛較量。

2025年6月20日新台灣國策智庫兩岸研究小組,「檢視一年來的兩岸關係」論壇會議,討論兩岸關係確實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賴總統提出「併購說」是目前最溫和的言論,中國國台辦與外交部的反應算是理性正向;兩岸對「主權定位」與「一個中國」的歧見根深蒂固,賴總統發言指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對方隨即大動作軍事行動與輿論攻擊強力回應;這種政治對立逐漸沈澱為長期僵局,台海局勢不穩定、不確定的變數與壓力不斷堆疊;地緣經濟上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外移有被掏空的風險,未能加入RCEP、CPTPP等國際多邊組織,不利於與區域國家的同類商品競爭;近來台幣升值削弱工業產品外銷競爭力,加上川普即將實施的對等關稅,台灣的經貿面臨極大風險。

新台灣國策智庫6月23日召開內政研究小組「檢視一年來的政府施政」論壇會議,認為在維護國家主權、尊嚴與國安方面,普遍獲得民眾較高的支持。內政方面表現相對平平,尤其對於經濟狀況評價不高,經濟不滿意略高於滿意,不能反映經濟成長率一路上升,可能是物價攀升、食物與房價上升明顯,造成民眾觀感與官方統計數據之間似落差有待釐清;核電政策未能形成主流意見,顯示能源政策存在相當爭議;健康台灣是很成功的政策,很有感受並得到迴響,似乎賴總統醫療背景有其政策影響。整體而言,社會信任與政策接受度尚有努力空間,不論是對領導者、經濟現況或重大政策,多數指標未達到明確的肯定信號,反映整體施政尚待爭取民意支持與認同,全民總統的思維應該擴大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