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亮劍韓半島,北韓戰爭邊緣策略失效
蘇世岳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
近日美國與南韓共同舉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空中聯合演習「警戒王牌」,以回應北韓成功試射「火星15型」洲際導彈飛彈(ICBM)。在這場演習中,美軍精銳盡出,包括F-22猛禽與F-35閃電匿蹤戰鬥機同場較勁,加計其他戰機總數量超逾230架,美韓「亮劍」韓半島,劍尖直指平壤,這使得金正恩意欲透過「戰爭邊緣」(Brinkmanship)策略,將美國拉回談判桌的企圖再度落空。究其因,乃是金正恩忽略了戰爭邊緣策略的有效運用,必須同時兼顧到威脅的「可信性」與「不確定性」兩項因素。
戰爭邊緣策略起源於剛辭世(201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他在其獲獎的著作『衝突的戰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1960)中,通過博奕理論探討了和平與衝突間的關係。謝林認為,要在潛在的衝突中獲得雙贏的結果,必須善用「威脅」(threat)與「允諾」(promise)等方式去影響對方的行為選擇,要潛在而非直接使用武力才能在升高的衝突中,尋覓出和平的根基。因此,戰爭邊緣策略是一種迴避戰爭衝突,在討價還價中實現和平的策略性手段,它必須同時包含威脅的「可信性」,同時也要讓威脅有「不確定性」。而北韓當前的社經條件與金正恩近來的種種舉措,似乎並未能滿足此兩項要件的要求。
首先,威脅要有可信性,這指的是平壤政權要有「能力」發動一場擊敗對手的戰爭。近年來,在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強力指揮下,迄今共舉行過四次的核子試爆,而在飛彈發展上,單單今(2017)年即進行了12次的試射,發射18枚飛彈,射程預估最遠已超逾一萬公里,直抵美國本土,但美國並未因此被迫走上談判桌,可能的原因在於種種跡象顯示,北韓目前國力虛弱,實難有能力抵抗美、日、韓三國的共同反擊,最常被引來證實此點的,就是北韓究竟有多少的戰備儲油,或者說在戰爭爆發時,究竟有多少的儲油能躲過聯軍的攻擊而被保存下來,雖然金正恩或握有「第一擊」的發動權,但尚未歷經實戰的導彈,是否真能躲過薩德、神盾或愛國者系統的攔截不無疑義,一但陷入傳統戰爭,經濟實力遠遜美、日、韓三國的北韓,獲勝的機率恐將不大。更不要說,最近南韓針對板門店叛逃的北韓士兵進行健康檢測,發現北韓前線的士兵營養情況堪慮,這樣的部隊是否真有戰力,恐怕美國五角大廈的決策者早已了然於胸。
其次,威脅要有不確定性,這指的是要讓對手了解自己並不會在理性下決策。戰爭邊緣策略破滅終而引發戰爭,結果將是兩敗俱傷,因此這項策略的有效運用必須要讓對方相信,自己不會「按牌理出牌」,因此才能在戰爭爆發前,逼迫對手急踩煞車。然而,今(2017)年12月初,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蓬佩奧(Mike Pompeo)以及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卻在一個安全論壇上透露,美國情報界人士認為金正恩是一個「理性的行為者」(rational actor)。換言之,美國重要的決策者,並不認為金正恩會做出違逆常人思維的舉措,這就使得戰爭邊緣策略的威脅不確定性出現漏洞。
即使如此,韓半島局勢的緊張是有目共睹的。雖然金正恩的戰爭邊緣策略可能失效,但這並不表示韓半島不會爆發衝突,進一步來說,在目前缺乏溝通的情勢下,對立的雙方並未有任何轉圜的跡象,率先退讓的一方將被對手視為落敗,這就可能陷入「膽小鬼博奕」(The Game of Chicken)的陷阱中,雙方加足馬力往前衝,任何細微的火花,都可能釀成多方參與的混戰。可能的解決之道在於,國際社會是否能協調出共同的立場,針對東北亞的緊張情勢提出緩衝的機制,倘若涉及的周邊諸國都仍私心自用,一場中型或外科手術式的斬首戰爭,很可能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