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為領導新台灣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

    To Be the New Critical Leadership of Taiwan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 為全球政經挑戰下的台灣研求國之良策

    Research the Ideal Policy for Taiwan under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Read More

最新消息

,

2023.10.13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青年低薪問題與對策」圓桌論壇會議

台灣的青年就業參與率很高且青年失業率不高,台灣的經濟結構從勞力密集提升到技術密集,但是薪資成長仍然長期停滯,薪水並沒有配合經濟成長提升,雖然薪水高低與產業結構有關,各行各業的報酬與薪水成長不同,但是青年低薪問題已經是延續20年的老問題;青年低薪特別是工作起薪太低,造成家庭可支配所得降低,薪資成長遠遠落後房價漲幅,加上近幾年來通貨膨脹、物價齊漲,讓家戶與青年生活品質與經濟安全惡化,影響現在青年越來越晚婚甚至不婚,越來越明顯的少子化現象和青年低薪同步發展,高等教育崩壞和勞動力短缺也將會越來越嚴重。 政府的對策就是投資青年就業方案,這是一個長期執行的延續性政策,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主導;目前政府經常以引進移工或提高基本工資,做為解決缺工與低薪問題的對策,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急就章,沒有根本解決本國人力的培育和運用問題;要提高青年薪資水準,就要提升勞工的訓練與專長,引導年輕人到高薪的科技與新興產業,要解決缺工問題就要擴大就業結構,首先要加強中高齡就業市場的活化,消除中高齡人口勞動參與率極度偏低,業界卻又極度缺工的矛盾現象。 學校端也是造成今天低薪與缺工問題的原因之一,學生在學校就應有跨域轉職的學習訓練,縮小學用落差的發生機會,廣設大學形成白領階級迷思,加上專科學校消失使70%青年選擇服務業,服務業紅海市場競爭激烈自然造成低薪結果;再進一步來看,大學錄取率大於100%造成根本問題,薪資水準下降來自勞動力供給過剩,學用落差也就是教育與產業需求的落差也很嚴重,大學應該加強人力篩選與培訓機制才能改善,教育改革應先於勞動市場改革,企業加薪要看青年的能力表現與貢獻,我們要建立學力高於學歷的認知;以前青輔會時代有建立專業職涯輔導老師,政策上推動學校職業輔導機制與公共就業輔導人力,現在這樣的輔導專業應該加強以利業務的承接。 低薪問題的化解,黑手大學也就是專科的概念值得肯定,有利於專業與就業輔導的實施;現在年輕人流行外送是為了貼補家用,因為低薪專職無法養家維生;20-24歲青年的非典型就業,科系選擇與職業選擇脫節,當然使薪資水準提升不易;低薪問題可以運用「社會對話」調節,但勞僱雙方實力懸殊、對話不易,職業工會談判能力不夠,甚至有時談判被醜化,「勞工貴族」國營事業談判經常扭曲勞資談判;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影響技術創新,調薪與獎金集中分配高階者,企業應調整獎金待遇分配。 年輕人需要長期努力逐漸適應;工作安全的變動、外勞引進、國際流動等都與薪資連動;經常性與非經常薪資的差異、全職兼職的關係、移工政策的差異、生育觀念的變化,年輕人生命歷程(LIFE…
,

2023.09.15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東北亞區域秩序的轉型-經濟安全保障的視角」圓桌論壇會議  

東北亞區域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北韓(朝鮮)、俄羅斯等國家,各國的經濟安全都面臨挑戰而進行著快速的轉型,經濟安全保障的問題首先來自先進新興科技與產業,現在軍民兩…
,

2023.09.13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從公民教育反思國家安全」圓桌論壇會議

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要是狹義的公民教育,包括教學現場的觀察,課綱與教學內容的問題,我們也要思考台灣的中學生對對岸政治、經濟、社會的認識,他們有沒有這方面的基本鑑賞…
,

2023.08.30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從前瞻計畫爭議探討台灣的行政區劃」圓桌論壇會議

前瞻計畫特別必須注意的是有三次追加預算,第一次600億,最近的第四次8400億,合計追加三次總計編列四次預算,前瞻計畫審議過程是逐期編列,沒有造成負債只是運氣好,因為逐…
,

2023.08.15 新台灣國策智庫兩岸研究小組「淺談台灣的國安法制」圓桌論壇會議

我們可以從立法、偵查、起訴、審判等幾個角度來探討國安法,各個環節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法律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立法不足、疏漏過多,「國家安全法」全部條文20條,是各國…
,

2023.07.19 新台灣國策智庫法制與司法研究小組「公職人員選罷法第26條修法疑議」圓桌論壇

相對於「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罷法第26條是一個無所不包的修法,將選舉視為社會道德篩選與政治清廉的工具,將立法做為消弭社會政治不安的萬靈丹,導致制度超…
,

2023.06.28 加拿大智庫學者訪問團座談會

2023年6月28日上午,加拿大智庫學者訪問團一行十人,由團長渥太華大學政治學教授暨前外長顧問馬思佳(Dr. P. Massot)帶領,在駐加代表處蘇秘書陪同下蒞臨智庫訪問並座談,團員有…
,

2023.07.18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當前俄羅斯政情觀察」圓桌論壇會議

  國際媒體關注俄羅斯會不會解體,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跡象,政權解體的可能性幾乎沒有;1991年政變造成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這次85個地方政治體並沒有回應普里格津,軍方立場也都沒有任何鬆動,35萬禁衛軍也牢牢掌握在普京手上,高層人事也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俄烏戰爭的可能影響值得注意,一是普京可能更強硬以便維持權威,一是俄軍可能被拖累減低軍事能量,俄軍可能還是受兵變影響而弱化。西方普遍認為俄國是威脅甚至是風險,普京掌控核武力量是世界威脅,但是普京如果垮台或卸任,可能鷹派的接任者對西方更為不利。 中國時任外交部長秦剛在北京會見了俄羅斯副外交部長魯登科,雙方就25…

2023.06.12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探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意義與前瞻未來台灣的貿易戰略圓桌論壇會議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2023年6月1日簽訂首批協定(簡稱協定),表示美國與台灣期望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兩國並陸續傳出各種推動後續合作的聲音,其中以美國國會聲音最大最積極,6月9日美國聯邦眾議院歲計委員會已經啟動核准程序,全票通過「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參院也已經跨黨派授權台美洽簽租稅協定;這個協定的實質內容只是初步,卻是爾後雙方擴大共同關切問題的合作基礎,是雙方既有經貿關係與互動的提升,將會進展成緊密全面的雙邊關係甚至「經濟版北約」;這個協定引起北京的激烈批評與攻訐也是預料之中。 這個協定具有許多特徵,首先許多議題吻合拜登政府的貿易政策目標,反應出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政策特色;採用堆積木(Building…

2023.06.09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 「台灣需不需要大戰略」圓桌論壇會議

做為國家安全利益的最高層設計,大戰略有點像是國家的憲法,是國家達成基本政策與政治目標的規範與路徑圖;大戰略有清楚的方向與架構指導及調節一個國家,所有的軍事、外交…

2023.05.19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從碳盤查到碳交易:區塊鏈如何與日常生活接軌」圓桌論壇會議

目前台灣的碳權事實上就是綠電憑證;碳中和時代的來臨,能源管理是一個大問題,再生能源綠電必須進入電力公司網絡輸送才能夠轉售,但能源管理需要透過一個可信任的機構操作;能源區塊鏈具備分散式帳本以及智慧合約,可以將能源、資源、數據一次整合,建構一個去中心化的智慧電網,將可能改變能源市場的過去運作模式;能源區塊鏈具有簡化多層系統、自動控制能源網絡、安全紀錄能源流等優勢,具有強大的應用潛力,未來可能是區塊鏈的最重要應用;區塊鏈技術在能源領域的創新運用,讓能源系統完全實現去中心化,尤其在電力網絡中,提供複雜的支付、銷售、交易和價值分配網絡的基礎設施,做為計量、計費和結算流程的基礎。   區塊鏈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密不可分,導入能源管理數據加值服務以區塊鏈為中心,對於需要確認碳數據及運用碳數據的需求單位,可以直接導入能源管理服務、節能成果認證、銀行綠色融資的系統服務,建立能源數據儀表板證明企業節能減碳ESG成果,再將成果導入碳足跡數據,供應鏈體系內傳遞及整合碳盤查;對於合作的能源管理服務公司可以導入AIoT,拓展服務範圍至節能方法顧問、再生能源設備、能源儲存設備的導入,將數據賦能提升客戶節能減碳成果價值,數據管理系統串接認證及銀行,提供一站式到位服務;合作的夥伴銀行在專項貸款審計、節能數據驗證與節能減碳投資管理上提升效益,快速評估綠色金融投資標的與節能減碳投資成果,迅速建立銀行本身Scope…

2023.05.08新台灣國策智庫「公職人員選罷法第26條修法爭議」研討會

刻正在立法院審議中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二十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簡稱草案),此草案內容存在一些司法、法理、法制乃至憲政疑慮,為人民權利保障與法治、憲政穩定,爰…

活動新聞稿

「國人對巴拿馬斷交與台灣國家定位看法」記者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於2017年6月20日召開「國人對巴拿馬斷交與台灣國家定位看法」趨勢調查發佈記者會,由凱達格蘭基金會董事長高志鵬主持,趨勢民調中心總經理吳世昌、國立成功大…

「六都市長就任兩週年施政滿意度暨主要政治人物好感度民調」記者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於2017年5月22日召開「六都市長就任兩週年施政滿意度暨主要政治人物好感度民調」趨勢調查發佈記者會,由凱達格蘭基金會董事長高志鵬主持,凱達格蘭基金會執行…

「2014年亞洲新態勢與台灣角色」國際研討會 專題演講

發佈日期:2014年12月21日

美國國務院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發表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