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報復性消費—疫情趨緩後的經濟復甦問題」圓桌論壇會議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七月二十日開會,討論「報復性消費—疫情趨緩後的經濟復甦問題」;武漢肺炎(或稱COVID-19)疫情已經蔓延半年,造成各國經濟與人命重大損失,我國提早因應且控制得宜,經濟受創較輕且疫情並未惡化,在逐漸解封的同時發放「振興三倍券」(三倍券),出現了一波消費與出遊的熱潮,但是經濟成長與外貿的壓力仍然很大,經濟及相關社會問題的陰影也不能排除。這次的武漢肺炎使全球經濟受到重挫,許多國家出現經濟蕭條與社會動盪,全球化也產生了逆轉的趨勢,許多產業受創嚴重難以恢復;從長期經濟來看武漢肺炎疫情只是加速器或催化劑, 全球供應鏈移轉或全球價值鏈重組是大勢所趨,武漢肺炎的爆發加快美中貿易戰以來的這個經濟趨勢,目前越南與台灣在這個過程中獲益不淺,在全球經濟成長為-5%的大幅衰退中,還可維持相當的出口成長,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國,估計今年上半年中國的GDP成長是-10%。

台灣今年GDP預期將成長1.6%,經濟表現來自出口成長的持續,主要來自中國未能開工的轉單,醫療衛生資材產品出口大增,電子及晶圓產能幾乎滿載,使台灣感受不到經濟衰退的氣氛,加上出國受限造成封閉式的報復性消費,使我們容易忽略全球經濟大衰退,實際上在亮麗的出口數字背後,掩蓋了幾個必須克服的問題,目前的出口增加主要是半導體出口驟增,紡織及民生產品的出口則受挫,工具機產業市場衰退明顯且前景堪憂,全球各地疫情仍在上升之中,各國失業人口數量還在增加,全球需求的下降與萎縮,可能造成未來訂單的青黃不接,加上全球消費型態的改變,台灣的中小企業能不能恢復活力,台灣與中國產業分工型態的變化,加上疫情可能再度爆發,都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的隱憂。

由於封閉式消費市場的循環效果,可以想見三倍券的效果可期;但是三倍券仍然存在一些明顯問題,三倍券的額度很小,可能只是產生有限的消費替代效果,而不是真正的乘數效果,三倍券的面額設計不理想,難以嘉惠最需要幫助的微型企業,對中小型企業的挹注機制有待加強,數位綁電商與地方政府的加碼機制仍不夠,不易產生擴大效果,三倍券的整體效益恐怕也未必大於發放現金。

當然,政府不可能天真的依賴三倍券,就想要解決經濟的難題;經濟政策必須有整體配套,後疫情經濟振興的關鍵還是在於「稅」,利用財稅政策補助獎勵會有積極效果,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策略也是基本方法,資訊與環境安全及研發的投資獎勵,遠距教學、無人化作業、宅消費、宅工作,升級轉型高毛利未來性的產業,以及失業、貧富差距、社會問題的舒緩等,都是經濟復甦過程必須面對的機會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