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傳統作戰與不對稱作戰的平衡」圓桌論壇會議
現在防衛作戰概念不再是一言堂,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最近有關不對稱作戰的主張,引起國內外對台灣防衛安全的論戰,李喜明指出台灣與中國兩岸的國防資源、軍力對比差距懸殊,如果只增加國防預算不是辦法,要想辦法嚇阻中國,創新與不對稱戰力似乎是台灣唯一可以走的路,應制度化不對稱作戰的「整體防衛構想(ODC)」,其目標不是為打贏戰爭,而是為避免戰爭、嚇阻戰爭,因此台灣要展現出嚇阻能力,讓共軍知道他們拿不下台灣,就可以避免戰爭;台灣完成整體防衛構想的具體手段,首先是如何整備不對稱戰力,其次是如何使用不對稱戰力,台灣購買的武器系統,要有高存活率,還要採購分散、精準且致命的小型武器,而不是添購機動性較差的戰艦等大型武器。
國軍長久以來規劃防衛作戰,基本上沿襲著傳統作戰的思維,如果國軍繼續執著於傳統殲滅戰,無異是自尋敗亡;傳統戰爭所謂殲滅戰,是以徹底消滅敵人的作戰部隊為戰爭目標,手段則是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人;在戰術的考量及運用,則以能否殲滅敵人為標準;在三、四十年前,這做法沒有太大問題,因為當時國軍傳統武器的數量雖然不及解放軍,但仍然享有質的優勢,現在解放軍不但在數量上繼續擴大領先,品質也已迎頭趕上;如今在資源及能力均屬劣勢的形勢下,如果國軍想要扭轉劣勢。唯一的出路就是改變作戰思維,採用不對稱作戰方式取代傳統殲滅戰,如此方能達成防衛作戰的目標。
台灣要嚇阻中國,有三件事很重要,包括建立不對稱戰力、訓練精良的軍隊可以執行不對稱作戰、強韌的社會;政府應成立自願性「國土防衛部隊」,鼓勵愛國人士加入,政府除了購買刺針飛彈、通信器材、無人機等設備,也能讓平常不用穿軍服的「國土防衛部隊」遍佈全台,若共軍登陸,國土防衛部隊能偕同陸軍保衛台灣。李喜明表示,同時也要建立(兩岸)溝通(對話)管道,溝通不代表屈服,中共不當仁者沒關係,但台灣不能不當智者,當第一線擦槍走火時,如果有溝通管道(軍事互信機制)就能立刻解釋誤會,才不會掀起全面性戰爭,要戰、要和都要溝通。但溝通管道的建立本身就是非常政治的事情,需要有意願、原則性的調整。
美國兩度延後審議《台灣政策法》等,目的在為兩岸情勢降溫,但沒有考慮過中國會如何看待,中國會認為這就是美國開始示弱的象徵,嚇阻力就會降低,美國是自由世界的民主領導國,這樣做反而會降低讓中國維持現狀的能力。美國對中共的嚇阻,過去數次美國與中共的戰爭中,是否造成懲罰性的效果:韓戰、越戰、823砲戰,因為美中軍力差距,一般性嚇阻仍然有效;拒止式嚇阻:如金門建立堅固碉堡群,砲戰後雖造成三位副司令官陣亡,但整體戰力受損甚微,具反擊能力;迫使中共不敢登陸金門,僅僅靠砲擊,企圖癱瘓及迫使金門投降;美國過去以巡弋飛彈攻擊恐怖份子的行動,並未產生效益。
可以思考台灣不對稱戰略態勢如何結合外離島防衛作戰、是否小型、多量、致命武器彈藥打完就要投降了?以民用平台不對稱作戰使用比較好,還是建構制式不對稱平台較好?不對稱是固定武器系統概念,還是不同層次戰略戰術的思維?事實上,不同層次都可以有不對稱思維,如國家層次的不對稱:持久戰、消耗戰;軍事戰略層次的不對稱思維:游擊戰、超限戰、混合戰;戰術層次的不對稱作戰:地雷戰、駭客戰等;各部隊將許多制式武器或民用設施平台,發揮創意運用在戰鬥上,就是很好的不對稱戰法。如反裝甲火箭彈打直升機、反裝甲飛彈打軍艦、民用無人機攜帶迫擊砲彈、皮卡裝設機槍、貨櫃船改裝為反艦飛彈機動平台、貨櫃裝水泥緊急配置沙灘、空降場緊急配置障礙及反空降樁等。意思是指運用既有軍民平台,發揮創意應用在作戰上,出敵意表、贏得勝利,才是不對稱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