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農業 X ESG X 綠能」圓桌論壇會議
淨零減碳在2022年成為顯學,儘管已經成為全球趨勢並落實到政策執行,還是有一些障礙與疑難成為難解的瓶頸,例如測量溫室氣體的尺規包括方法學仍然有待確立;全球氣候變遷的暖化使農業首當其衝,糧食生產危機迫在眉睫,環境與生態安全危如累卵,在企業與社會永續發展的路上,農業淨零政策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考驗;行政院農委會配合台灣2050淨零轉型政策,在2021年成立農業淨零碳排專責辦公室,推動公部門氣候調適工作,將研商森林、土壤及海洋的碳匯(CARBON SINK),也會加強農業綠能;農業淨零政策的減碳比較有可行性,農業要增加碳匯極不容易,甚至衍生出一些碳詐騙的事件。
農業領域的ESG主要有三大領域,也就是植生造林、循環農業與綠色農業;農業淨零排放有四大主軸,減量目標是減少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50%,包括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水田溫室氣體排放,精準農業用藥、施肥、營養及飼養模式,節能節水生產設施,智能養殖漁業及調整漁撈規模;循環農業重點在建立農林漁牧低碳永續循環場域,以及每年500多萬噸農業剩餘資源的妥善利用,沼氣及生質能利用、生物碳產製利用、剩餘物資利用及可分解之外,還有跨域、跨企業及跨部會農業循環合作等;農業綠能預計100%滿足農業用電,提供全國40%綠電,包括農業設施裝置太陽光電、農田水利設施小水力發電、農漁村綠能產業化、農業碳權取得及抵換、農產品碳足跡資訊公開等;增匯目標是增加農業碳匯1,000萬公噸,改正造林及復育劣化林地、竹林更新、木竹材供應鏈以及推動全材加工、有效及提升土壤管理技術、海域及濕地棲地保育管理的碳匯效益等。
金管會說2023年是企業永續發展路徑的關鍵年,上市櫃公司必須在2023年建立CSR/ESG時程規劃,進行公司治理評鑑,推動永續發展構面,包含建立永續發展專職單位的推動架構與政策,編制永續報告書的永續資訊揭露,人權、多元、性平、員工薪酬、員工福利、社區發展、文化發展的社會構面,以及環境面向的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揭露用水用電及廢棄物總量、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因應、節能與綠能投資政策等。金管會並在2023年擴大社會責任書類編制對象,要求企業揭露氣候變遷財務風險(TCFD),提出永續會計準則(SASB)報告等,農委會也同步推出農業永續ESG專案,包含淨零永續、生態保育及暖心農村等領域。
農委會以農業永續ESG專案擔當供給端,以農業提供企業ESG需求的場域,媒合企業ESG+農村+農業+農民等的合作;主要的方案有生態保育的陸域棲地營造,包括生態植被復育的高灘地造林及植被復育、外來種移除、環境教育,保安林、劣化地及草生地的環境巡護、水路修護、生態監測、環境教育,以及特殊地形保護區及周邊棲地的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巡護管制及環境教育等;暖心農村方案在維護再生農村文化與農業文化,例如貢寮、三芝、尖石、五峰、後龍、豐濱、長濱等地水梯田環境教育體驗及農耕文化的支持,苗栗後龍海洋資源保育及慢魚傳統魚法的守護石滬文化,以及高雄茂林多納部落等地的小米復育、原鄉部落文化與傳統農業的支持等;另外小水力發電、農村微電網、農業剩餘資源與生質能的能源自主農漁村,澎湖銀合歡移除提供生質燃料及移除後的青農耕作也是顯著案例。
金管會的公司治理ESG評鑑就是需求端,ESG+綠能+碳經濟可以帶來創新的商業模式,以農業為本、用綠能加值的目標下,可以發展地光照+高價值作物,「設施型農電共榮政策」依據農業容許審查辦法第28條,可以申請設立強固型太陽能溫室+科技農業+屋頂附屬太陽能發電,滿足業界綠電憑證與綠色農業需求,發展友善農業專區;節能或綠色能源投資潛力巨大,例如投資綠能產業、投資用於節能或綠色能源環保永續之機器設備,甚至投資永續發展債券、社會福利債券等項目;農耕減排增匯的碳權將會逐步進入碳交易市場,農業碳匯的關鍵戰略就在土壤領域的應對策略,農業生產熱點的氮肥生產、水稻栽培、土壤排放,糧食安全生產與淨零排碳的關鍵都在土壤再固碳。
農業氮肥生產使用1%全球能源,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4%,水稻栽培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3%,且排放大量的甲烷,其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7.9倍,農業土壤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4.1%,因此土壤再固碳是淨零轉型不可規避的挑戰,台灣的應對策略是汰換老舊農機使用電動農機、引進液態稻草分解菌取代露天燃燒稻草,以及台灣目前尚無有效方法學及查證機構的溫室氣體抵換機制等;國際上有聯合國提倡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在酸性農地輪種大豆以減少合成氮肥使用、調整水稻耕作的水資源使用以減少甲烷排放、種植高氮利用率植物以減少氧化亞氮排放、實施土地有機碳架構管理及改善農業土地管理等;美國則有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AR),改善氮肥管理以減少作物栽培的氧化亞氮排放、增加土壤碳固存及減少農地溫室氣體排放等,美國農業部(USDA)推行氣候智慧型農產品夥伴關係,透過141個計畫促成氣候智慧農業的發展。
我國宣示農業部門的森林、土壤、海洋三大領域要在2040年增加1,000萬公噸的碳匯,目前已經建立自然碳匯的5個方法學:森林經營、竹林經營、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海草復育及紅樹林等,需要農業部與環境部合作推動,例如近期農業部提出的森林碳匯、竹林碳匯減量方法學,竹林碳匯本來的收穫只有計算竹竿部份,將增加納入地下部竹筍的碳儲存量,但是數據的查核、驗證還有待改進;農業及土壤的碳權要建立嚴謹的方法學,減排增匯要先量化才能驗證碳權,最後才能夠進入市場作碳交易,這個過程中要有標準技術措施及可靠的驗證機制,將碳匯生產、交易的規範與秩序予以明確化,就可以產生誘因,吸引農民、業者、地主的積極投入與公部門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