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18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726大罷免結果分析」圓桌論壇會議

這次大罷免很戲劇性,民進黨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在民意趨勢上,不贊成者佔多數,反對罷免者達5成以上,但被罷免者還是有憂慮,因為恐怕支持者投票率較低,726大罷免投票前的民調顯示,不支持罷免的民眾多於支持罷免的群眾;一般對選民投票行為的預期則是:支持罷免的民眾會有較高的投票動機,而不支持罷免民眾的投票動機較低,換言之,支持罷免方與反對罷免方,雙方動員能力可能的差異,造成罷免還是可能通過,然而投票結果是出乎意料的24:0。

對於這次大罷免的結果可以有幾項觀察;首先是民團「抗中保台、反共護台」訴求的失靈現象,這些罷免選區本來就是藍營優勢,個別選區訴求有兩難,所以就有全國性訴求CAMPAIGN的口號,公民團體與執政黨在罷免過程中主打「護國」議題,這是一種訴求期望達到制高點的宏大敘述,這種訴求在總統大選有意義,但是立委選區應該以政策表現為宜;因為抗中保台不是民意基調,在藍營選區的動員作用無效。

其次,投票結果充分顯現民意的「沈默螺旋」現象;民意的沈默螺旋影響加速現象,人們通常會有鼓勵成功、避免唱衰的心態,強勢的意見會更強,弱勢意見會更弱,形成聲量與實際情況可能脫節、不符的假象,支持罷免方支持度較高、較積極,媒體主流意見也是支持罷免,加上社群媒體的加乘作用,還有「百工百業」前呼後擁的支持,大罷免聲勢與實際投票的巨大落差,可以比擬沈默螺旋的現象。「藍白合」的轉型不僅是政治菁英層次的訴求,也已滲透展現在基層民眾層次;桃園新竹地區雖然幾個選區有藍白競爭,立法院是政治菁英的結合,民眾黨傾向不同意支持罷免國民黨立委,這個結合已經滲透影響到基層民眾,結果是非綠選民的大結合,可能影響以後選舉當中民眾黨與國民黨支持者的政治傾向。

大罷免投票也展現典型的「芬諾悖論」(Fenno’s Paradox),研究立法行為的學者發現,民眾對國會整體印象大多不好,對抽象的國會沒印象、甚至厭惡,但是對選區民代大多會喜歡,即使對不同政黨者也會喜歡,認同自己選區選出的民代;毀憲亂政問題可能有很多人同意,但是對自己選區的立委則大抵認同,因此綠營的支持者無法催出選票。

大罷免失敗的主要原因,原來公民團體針對少數立委,後來轉成大罷免就失去正當性,即使罷免成功再選也可能是爛尾,完全失去罷免的意義;大罷免後來成為政黨競爭,政黨競爭是罷免失敗的原因;大罷免如果成為常態,結構性改革反而困難,例如徵兵制改革;立委當選後不是黨、區域的立委,是全國的立委,有一些標準必須是普遍性的;未來的政治會和緩或激烈,應該要走向和緩,德國少數政府黨鞭權力變大,此時黨鞭人選應該溫和,德國國會任期比較長,有人主張立委任期縮短,任期長則政府會比較穩定,但回應選民有些問題;台灣有直接民主設計,比較能夠迅速回應民意,似乎應該思考延長任期。

罷免制度的合理性值得探討,因為罷免制度是不合理的;全世界有罷免制度的國家很少,對各種公職可以罷免的國家更少,主要如玻利維亞、厄瓜多等。民主代議制度,民代代表選區也代表全國,至於是自由委任或強制委任?自由委任就是全權委託是目前學界看法;罷免本質是負面動員、仇恨動員,因此應用要很小心節制。現行1%提案、10%立案,投票權總數的25%成案,實際上門檻很低,成為「少數否決多數」的不合理結果。

本來民進黨也認為可以動員成功,現在726不是結束,很多政治信號出現,是國會結構與政治敘事的豪賭,抗中保台是一個多數支持的標籤,又可將15%的藍白圈在標籤;朱立倫說是對賴政府支持度的投票,標籤不只抗中保台還有親美與否,因此動員與標籤可能脫離,不同意不等於贊成中共,政策面不是與兩岸政策畫上等號。現在確立雙少數賽局,除非藍白分化,顯然政局不得不和緩,要對立或和緩涉及2028,和緩必須要解決內政問題,目前只有和緩的路,不要被美中聯手擺布;面臨政治動員的極限,現在不能動員只能靠政策,符號操作有其極限,不能單一單向的思考,外交內政是相互影響。

大罷免有如潘朵拉盒子,後來可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現在罷免結果不過也好;如果不是大罷免,而是精準罷免有可能結果不一樣。8/23後預期朝野將會和緩,在野聯盟可望更加鞏固,因為罷免壓力不大;立法院對立可能更激烈,賴總統應該走向和緩的對話,因為藍軍將會更強勢,賴政府只能更加緩和;目前顯示民進黨受到的衝擊很大,檢討聲浪很大,近來民調的崩解趨勢,顯然受到大罷免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