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9 新台灣國策智庫兩岸研究小組「當前兩岸關係與政府的兩岸關係」圓桌論壇會議

有些學者參考戰略三角這種結構性理論,推演出兩岸關係的大小三角關係理論,現在這個三角關係只是一個想像的理想型,因為它是隨時在變化中的非等邊三角形,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兩岸關係已經不是三邊的遊戲,還有許多角色、許多國家的穿插參與及影響,我們要納入更宏觀、更有影響的國際因素,不止三方還有第四方、第五方……的存在;台灣在太平洋的大兩岸關係中,是絕對不容忽視、具有份量的角色,絕對有立場可以影響各方,即使不能主導也是不容忽視,雖然有時的確會成為一個議題籌碼,但是台灣本身不只是一個被動的角色,絕對是有能力站上談判桌的角色,台灣甚至可以有成為旗手的力量。

美對中的態度急速下降,以前雙方關係變化是高高低低,但是習近平上台後就一路下降,不再上升地走入負面的傾向,特別是2020疫情後美國各界對中產生惡感,形成厭中、惡中的負面印象,美國之外全球負面印象走高,普遍的厭惡多過正面印象,只有希臘因為一帶一路是唯一例外;南半球國家許多國家則較正面,東南亞與印太民主國家也是厭惡中國,但東協國家與中國關係較密切,中國也投入較多資源經營;現在的形勢是已經很難反駁冷戰的存在,只是以前是東西方陣營的冷戰,現在則是南北半球的冷戰;4月8日中共剛開中央工作會議,重點除了以往的經營南方與大國外交,這次還加上周邊外交,強調重視周邊環境,還要分化西方國家與美國關係,可以預見中共會加強周邊與歐洲的經營,對南方國家與東南亞國家也會更加積極。全球南方或一帶一路國家與中國經貿都是貿易逆差,因此經濟關係的不利是不可持續的,國際貨幣基金或世界銀行都在美國的關注之下,南方國家也會因為受惠而跟美國合作,改變選邊站的立場或兩邊遊走;台商撤出中國使兩岸貿易關係降低,如此是不是台海危機會升高?紅色供應鏈的問題,我們是不是要區分中國官方與非官方廠商,以貿易關係爭取多一點中方的朋友,美中談判是必然要進行的,但我們要注意不要因為認知戰被誤導。

我們真的必須要選邊站嗎?我們要親中疑美嗎?這是假議題;以前的氛圍緩和我們可以遊走其間,現在兩個陣營不容選邊更不可能左右逢源,因為以前還有灰色地帶,現在只能是兩個選一個,台灣根本不可能與北韓或伊朗有任何合作;美中緊張將從貿易戰很快外溢到各領域,美國罕見公布在太空圍堵中國,防止中國竊取機密,尋求南方關係的建構;蔡總統開始兩岸關係走低,賴總統延續蔡總統的路線,但對方的回應一貫不友善。賴總統的發言與蔡總統相同,但對方的回應似乎大不同,甚至以聯合利劍2024-D軍演回應,賴總統的善意換得不佳回應,中國採取攻擊性的不友善作為。兩岸的形勢已經改變,軍事上的穩定對峙正在改變中,頻繁的聯合戰備警巡、環台軍事演習、海峽雷霆AB..等,以後可能軍事演習時間持續不斷,以大規模連續的演習擾台;民間的交流現狀也在改變,以前對旅行經商的尊重,交流的禮遇都發生改變,目前國人在中國失聯達到89人,失聯騷擾拘禁判刑等單方面的改變惡化,例如一貫道道親的案子,道親去廣州講四書五經也被拘禁;台灣是法治國家依照現有法律,中共是任意隨意地抓人。

台灣旅客的旅遊安全,章法學會的統戰讀書會或宗教交流,是不是觸法要給大眾一個態樣,讓大家知道統戰的風險建立危機意識的行為指引;民主法治的實踐,亞亞問題除了是兩岸人民條例,也可以訂立專法處理,不只兩岸政治問題還有人性問題的考量,對言論自由應有全盤檢討,以制定合宜的民主防衛機制的專法;國際上的法律戰,中國利用上海合作組織平台,以發言創造了許多新法,建立發明一些新的法律詞彙,如分離主義可以引渡這樣的新說法;川普的不可預測性,現在華府政界分成5派,如MAGA、高科技、中國幫、經貿幫等,中國威權政府的研究可以用在美國。兩岸交流秩序的重構已經規劃很久,但是社會的溝通瞭解還不夠,目前我們的國安只是順應國際潮流的趨勢而已,陸配統戰、公務員簽署等問題,政策的時間醞釀不夠充分。兩岸議題攻防並不見得是兩岸,而是國內國際的攻防,兩岸攻防不是那麼絕對;中國自稱氣長、經得起、夠大夠深等,北京基本態度長期都是以拖待變,在過程中手法很多以提高變的機會,國際經貿兩岸等全盤檢驗;他們不期待賴的善意,我們的戰略與戰術是什麼?以拖待變的情境下,我們拿什麼策略來應對。

維持現狀是不可能的,現狀已經被改變,現在中方的策略比以前縝密,例如現在有國安法、海警法等的法律化,還有曲解聯合國2758號決議,限縮一中原則、堅持主權單一化,以前台灣還可以參加一些國際組織,現在被全面排除,例如國際民航組織也不得參與,不合理的政治因素造成飛安危機,這是現狀被改變的結果;經貿關係的情況也被改變,台灣是自由開放市場,大陸經營風險升高,原來台商83.8%是投資大陸,到2024已經降到7.5%,台商的風險意識提高,2023歐洲也提倡去風險,顯示對中有戒心;學術交流也受影響,對方的出版多是統戰洗腦相關,連兒童讀物都有偏差,「國防七子」等校學生交流的限制或學者簽證的注意,國防七子原來是許多西方國家防堵的對象。台灣的兩岸交流在降低亂象、降低風險,所以台灣雖然禁團令但開放自由行,中國來台旅客卻掛零,顯示問題在於對方,新的來台註冊學生也是零(不含小三通);只有非民主國家才做得到零,相對的去年有277萬台人赴陸。

習政權愈來愈定於一尊,政治的滲透控制加強,即使鴿派也都噤聲,一個中國則是愈來愈強烈,台海現狀與穩定受到挑戰;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這是依照客觀事實的自然訴求,中國卻是遵從夢想,不尊重台人的自由意志;兩岸互不隸屬也是現實,未來他們有沒有可能尊重我們的意志?賴總統提出四大支柱並不是挑釁,畢竟沒有一個國家沒有強化國防,也沒有那個國家不加強經濟韌性的;原有的四個堅持衍生成10月10日的四個支柱,可說完全沒有意外,五大威脅、17項策略都是既存的守勢政策;兩岸關係的底線在自由民主、主權尊嚴,這是不可協商、無從妥協的。賴總統不是不想和對岸談,實際上還是釋放善意,但對方回應不佳,對方因人設事的反應讓人失望;國民黨主張維持現狀所以也不太可能與大陸談。2014年陸配問題就已經立法,以前規定3-6個月要註銷戶籍、除籍,只是都沒有強制執行,累積到現在才有適當處理,也沒有強制陸配完全要回去辦理除籍;旅遊交流最好是小三通談判開始,要有官方保障以確保旅遊品質,解除禁團令也是有所準備,要顧慮旅客安全也要有好的氣氛,目前也有現成的自由行可以交流,專業交流也還是開放;我們也沒有認為中國人是敵對勢力的問題,我們的政策是中共政權與中國人民分開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