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6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基隆市與新北市合併之可行性」圓桌論壇會議

基隆腹地太小、行政區域太小,基隆要自立自強必須要合併港市,並將軍事基地從西岸移到東岸;目前我國區域分佈不太合理,大的都會過度密集緊鄰。根據報導,基隆市政府112年曾做民調,過半的54.9%市民支持升格為直轄市,如果是合併的話,多數基隆市民希望可與台北市合併,其中26.5%認為應該「北北基合併為新的直轄市」,也有25.7%認為應「基隆加汐止併入台北市」;基隆市併入新北市的選項,有其政治可行性、行政效益及區域治理利基,這個議題值得我們關注及思考。

台灣的地方自治體可分成三等:直轄市、一般縣市、離島,縣市的行政區劃、是否合併都是民生問題,跨縣市合併或就地升格或三縣市合併,都是可能選項,合併或升級就是基隆軟硬體的升級;實際上合併有幾種方式,合併、兼併還有合作等三種形式,合併要有清楚的目的性,合併目的可能是財政獲益、經濟發展、城鄉差距變小。

基隆港的營運收入可觀,但是依照財劃法和工程受益法,基隆港是商港歸屬交通部;基隆若合併新北,最大好處是土地空間的擴大,新北市能夠提供財務面的好處,還有基隆可能增加一席立委,問題有行政結構的改變,市長變區長,市議員的席次將併入新北,以及未來基隆內部的區域如何整併;地方整併與行政變遷相關的有行政區劃法(尚未實施),規範政府層級、組織變更及政府再造等,規範自然變遷、政治社會經濟變遷的是國土計畫法,縣市合併要走地方制度法較有可能性。基隆併入新北市涉及新北與基隆兩地政府間的行政協調,在立法層級所需修法亦較單純,具有較高的推動可行性與現實感。

從區域治理角度與國土計畫法來看,基北合併可說是基隆河谷都會區域規劃概念,基隆河谷涵蓋基隆、新北、台北三市,三個轄區就有三倍的行政工作量,新北市團團包圍基隆市,雙方在人口流動、交通往來、經濟活動與生活圈結構上已高度整合,基隆市長年與新北七區共享醫療、教育、治安與消防等資源,合併後可進一步整合基礎建設與預算分配,增加行政效能、減少行政浪費、提升治理績效。

北基合併亦涉及行政制度整併的複雜性,兩市在組織編制、公務人力、預算制度與法規運作上均有差異,若未事前循序移轉過渡,設立轉型小組與完整整合計畫,恐導致行政混亂、人事不安,降低公共服務效能;資源分配的競爭將造成爭議,新北市原有區域本就面臨預算與建設競爭,若基隆併入後未設立公平且具透明度的分配機制,將可能引發新北內部既有區域對基隆優待的反彈,影響整體和諧;行政文化與地方文化認同轉變存在困難,基隆擁有獨特的海港文化、歷史記憶與城市性格,長期以來形成強烈的地方歸屬感,若在合併後缺乏文化尊重與在地特色延續,恐激發市民「被吞併」的心理抗拒,進而削弱政策正當性;因此,需要推動「文化認同融合計畫」,確保基隆的歷史與價值在新架構中獲得尊重與延續。

政治因素是關鍵,升格後任期將重新計算,政治菁英的態度很重要。「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政府間若擬進行合併,必須依循明確且嚴謹的程序:由地方政府正式提案後,再經內政部審查、行政院核定,最終還需要舉行具約束力的公民投票,並達到法定同意門檻。此一過程不僅牽涉法律程序,更攸關政治共識與民意基礎的形成。為確保合併過程順利推動,公聽會、說明會與耐心協調將是一個艱鉅且必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