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國策智庫衛環研究小組「疫後的公衛問題之因應」圓桌論壇會議
新台灣國策智庫衛環研究小組於2020年11月11日舉行「疫後的公衛問題之因應」圓桌論壇會議。公共衛生以人口為對象,是一門保障及促進人群及社區健康的科學,透過促進生活健康以及傳染病的研究預防,達到保護全體人口的目的;公共衛生的宗旨是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醫學的防治策略一般可分為三段五級,第一段是預防或延後疾病的發生,形式是健康促進與特殊保護,第二段在使患者症狀改善、縮短病程並延長生命,形式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第三段是避免或降低疾病所造成的影響以延長生命,形式是限制殘障與復健,還可加上第四段的臨終醫療照護。
依照中國COVID-19病程進展數量模型分析,COVID-19的感染率在20-80%之間,但死亡率不到3%;目前防治COVID-19可以分為兩大模式,韓國是群聚爆發後迅速控制的代表,台灣則是成功控制不使疫情爆發的代表;針對全球蔓延的COVID-19傳染,台灣的應對與決策可說是成功典範,除了主管機關與當局高度快速專業決策,以及成熟的健保醫療及行政體系的良好基礎,台灣防疫成功策略的第一步就是不讓病毒進來,也就是迅速果斷的邊境封關及隔離檢疫,其次就是高效率的醫院管理杜絕院感及早期發現,SARS當時推病人及隱匿病情的慘痛經驗,促使醫院及醫護全面提高警戒及專業訓練,發燒門診、快速篩檢、發燒病人動線、負壓隔離病房、工作人員訓練、限制陪病家屬,最重要的就是落實不推病人及快速通報,再來就是全面推動減害計畫,停班停課以減少集會避免接觸,追蹤社區接觸及強制配戴口罩等,建構台灣成為防疫抗疫的成功典範,不但自救還可以援助國際協助救人。
疫情爆發後口罩國家隊與口罩外交成為媒體焦點,排隊購買實名制口罩與戴口罩也成為台灣人生活的日常,依照目前的經驗,戴口罩可以達到降低70%感染風險的防護效果,如果當事人雙方都戴口罩可以降低95%的感染機率,因此願意戴口罩的台灣人是相對安全的,而已經大半年沒有本土案例的台灣,表示沒有社區傳染的存在而非常安全;但是面對歐美疫情再度爆發的危機,台灣也必須有所因應而不能大意,首先就是開封解禁的時間與方法,在實施抗原檢測與健康聲明表的條件下,台灣可以在適當時機縮短自主健康管理為七天;討論多時的大普篩則不需考慮,因為台灣應該沒有社區感染源的存在,診療設備人力與資源的不足需要克服,最好要全民動員防疫,以群體免疫避免無症狀感染者的社區散佈。
未來公共衛生問題的考驗,除開封時機與穩固醫療體系之外,還要繼續注意避免社區流行,疫苗發展順序與接種的秩序安排,加強ICT科技防疫的投資運用,生技產業的紮根發展,推動數位應用與遠距醫療,以及增加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支持;公衛專業受疫情影響而變成大熱門,據稱今年台大公衛系申請報名逾千人,1,314人的報名人數是去年的14倍之多,比頂尖的醫學系或電機系還多,可見公衛專業受到重視與支持,在民氣可用下可以前瞻性的趁機推動相關產業與政策,包括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健康產業發展,從論量計酬到論人計酬、投資預防及未來的健保制度改革,延長退休或退而不休與長照制度改革,不吃活體野生動物減少新興傳染病的生態保育;醫療保健的全民「新生活運動」也值得推行,民眾如非必要應少去醫院、減少出國旅遊、少去人多擁擠密閉場所、養成常洗手與避免觸摸眼口鼻習慣、保持安全社交距離與戴口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