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24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賴清德政府的國防軍事安全挑戰」圓桌論壇會議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議題,我們需要先建立根本的思考,一是國防軍事安全需要指導戰略,在英國稱為大戰略、美國稱為國家戰略,大戰略就是依據政治所決定的政策目標,依據目標有效整合構成國力之軍事、政治、經濟與資訊、心理等要素,將國家的各項政策和各種軍備整合為一體,以利於不需要訴諸戰爭,或是以最有機會獲勝的方式來運作;二是策定與檢驗戰略組成,從願景、目的、手段、組織、方法到資源等各種方式,直到經費、風險甚至對手特質考量,風險就是可用手段、方法與預期達成目標之間的落差,評估目的的適切性與手段可行性、資源獲得性。戰爭是政治的一種延長,因為政治問題所以要訴諸戰爭,所以政府必須對武裝部隊戰略指導,三合一的整合政治理念與情報、人民意志與情操、軍隊運作與勝算,以及利益、人力乃至媒體等團結形成國家戰略。

目前我國似乎欠缺國防指導戰略與戰爭指導,使得地緣政治激盪下的台海安全風險更為凶險,美中角力使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所以國際媒體說「台灣從全球最危險變得更危險」並不為過;儘管習近平在2023年11月在舊金山否認有2027或2035攻台計畫,但是國際軍情界一致評估中共勢必武力攻台;台灣內外現狀也一直在演變之中,大環境的中美「共管」台灣確保台海安全,因為「脫鉤」或「去風險」變得更加不穩定,中共打壓「台獨」之外並加大力道拒斥「華獨」,顯示和統可能性降低而武統可能性增升,加上地緣經濟、貿易戰、價值與制度競爭等,中共反獨促統備戰隨時可能轉化為對台動武。

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陳述兩岸政治現況,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共解放軍以「聯合利劍-2024A」環台軍演回應,第五次台海危機有一觸即發的態勢;草草結束的軍演虛實姑且不論,快速、多面向的部隊動員與聯合演練,沒有出現突發、失控的意外狀況,表示解放軍的訓練、保修與指揮層度達到一定水準,提醒我們必須更加提高警覺、積極備戰,因應中共機艦擦槍走火、戰爭迷霧的意外,以及中共對台軍事行動的威脅與升高。

中華民國國防部、美國國防部以及梅惠琳、鮑伊德等專家共識,一致評估中共武統攻台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中共目前已經對台灣進行全面的低、中強度軍事行動,例如飛行器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高空氣球飛入台灣領空等,中共的軍事威脅與使用武力手段極多,從準軍事、低強度到軍事、高強度軍事行動,依次有低強度的認知戰、言詞恫嚇、機艦擾台、軍演、無人機入侵、特工破壞等,中強度的網路癱瘓、越過中線、導彈恫嚇、灰色行動、入侵領海領空、海上攔檢等,以及高強度的隔離、封鎖、設禁航區、奪佔外島、局部導彈火砲攻擊、全面登島攻台等;策略上一旦決定武統台灣,中共必將盡全力,速戰速決、造成既成事實以避免外軍干預,因此攻台必然是先癱後登的突襲,兩棲和空機降攻擊的多層雙超、立體登島、首戰即決戰;中共如果攻台、登島也是我們的機會,侵略行動有其難度,加上中共內部的不穩,脅迫性的行動會比較多,直接攻擊並不容易,如果全面攻台就是武統,其他手段算是逼統,中共歷次發動戰爭都是奇襲,對台奇襲也將會是有創意性的手法。

當然解放軍的如意算盤受到諸多客觀限制,比英吉利海峽寬四倍的台灣海峽幾乎是天險,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不利登陸的惡劣天氣;解放軍第一波登陸可輸送四萬兵力,如果軍民整合可有八萬兵力,奪佔機場、港口24小時內要加倍輸送人員、物資、裝備,登島前後的戰損與後勤補給是很大的考驗;解放軍的最大風險當然還有台灣的抵抗,以及台灣盟友美日等國的「外力」介入,因此台灣的積極強化軍備和提升防衛,國軍軍力將影響中共軍事行動的路徑與效能,在嚇阻共軍之外更可提高盟友協防的空間與效果;我們的問題是國軍1958年後就沒有實戰經驗,長期以來的國防轉型也面臨許多瓶頸與困難。

台灣防衛有一些盲點需要檢討;外在的有美國對台政策層級戰略模糊、作戰層級戰略清晰,美軍介入的情境與時點顧慮重重;內在的有國軍組織從裝、編、訓、演、戰、後勤到政軍整合戰備困難,還有非直接的基礎設施、民心士氣、作戰決心等問題;國軍各單位的戰場共同圖像有落差,平戰轉換的後勤補給動員能力相當有限,後備部隊召集與訓練效率不佳等,最關鍵還有資訊戰、心理戰、認知戰下的戰志士氣,還有非軍事因素的能源、電力、民生、醫藥等基礎設施的應變與安全等。誠如西方兵學大師克勞塞維茨所言,每一場戰爭都有許多獨特的情境,每一場戰爭都是一個未經測量的海域、充滿了暗礁,台海戰爭的發生與實際情況也是難以預測的;我們相信戰爭並非必然發生,政策調控可以加速也可以放緩甚至避免戰爭,和平是有努力和代價的,國防戰力是談判的籌碼,也是台海安全的工具,欲求和平須先備戰,以外交折衝避險,以軍事預防戰爭;台灣不只要有終戰指導,台灣更需要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