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17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從雙極全球化地緣經貿趨勢看WTO的挑戰」圓桌論壇會議
21世紀以來國際局勢多變,川普再度執政造成變化更加劇烈,地緣政治在經貿領域的影響不斷加強;依照鄧振中政務委員的見解,當代的國際經貿有三階段的歷程,戰後是去殖民化的、擺脫殖民地階段,GATT的談判就貿易貨品、關稅等解除管制;第二階段是後冷戰階段,80、90年代烏拉圭回合談判,後來成立WTO,建立非關稅、服務、智財等國際經貿秩序;第三階段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崛起與日趨全球化,同時美國霸權式微,為了國家安全、戰略自主,美中關係進入新冷戰。美中競爭使多邊全球化走向兩極,形成現在的雙極全球化,這個去全球化、慢球化、雙極全球化過程,背景是國際秩序與價值鏈沒有帶來安全,WTO無法解決貿易爭端,美國經貿不再開放而是強調規則,實際上是有跡可循、慢慢累積造成的。
1997亞洲金融危機時,國際經貿與海外直接投資趨緩,2008金融危機、次貸危機,全球供應鏈中斷或不穩,到2017美國退出TPP協定,不再青睞傳統自由貿易協定,2019全球疫情,2021美國快速授權法案年期屆滿,美中策略性對抗的原因是國際政治權力與經濟實力改變,中國的全球經濟佔比緊追美國,中國購買力大過美國20%,中國在快速崛起,美國的霸權在衰退;WTO從希望中國經濟帶來體制改變,到不再期待中國因為經貿而改變,對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國際秩序主體期待幻滅;中國特殊優勢是國家資本體制,嚴重干擾國際經貿秩序,既有國際經貿規則無法有效處理,美國不再相信WTO的處理能力,中國也企圖要取代美國,貿易夾雜在地緣政治的糾葛裡面。國際政治與經貿朝向雙極分化,中國是WTO的最大受益者,美國反對的是僵化的WTO,中國發展追上美國當年發展的階段,其他國家正好在兩極之間,國際政治上WTO對台灣特別重要,我們可能會像中國一樣必須依賴WTO。
以前相信「經貿相互依賴」帶來和平,現在的地緣經濟顯然不再如此,就像俄羅斯也是WTO成員,結果並不能保證和平,現在各國多採取單邊主義,國際經貿要服從國家安全,違背自由貿易的產業政策現在不以為怪,地緣經濟政策在減少依賴、強調韌性,像早期GATT有國家安全條款,因應軍事衝突、疾病、道德以及後來的戰略問題,促進國內製造以達成策略與安全,而不只是單純的經濟目標,也就是經濟成為國家戰略或國家治術(ECONOMIC…

2025.01.15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運動部成立後的運動產業趨勢與問題」圓桌論壇會議
立法院於2025年初順利三讀通過「運動部組織法」,運動部即將於2025年8月成立;運動部的成立是體育與運動界的大事,更是立法院跨黨派高度共識的國家大事;除了傳統的競技運動、運動團體、全民體育等業務外,運動部為推動運動產業發展與運動產業人才培訓,還將設立「國家運動產業發展中心」。運動的目的是什麼?競技發展不只要從小朋友開始,還應該有父母觀念的提升,運動的全民化可以增加群體規模,台灣的競技運動族群太小,族群擴大有利競技運動發展;健康意識抬頭有利運動意識提高,運動產生的經濟效益很高;運動技能應該要普及化、地方化,競技運動專項的發展除了賽事之外,運動的社會經濟量化與效益化,可用政策與制度改良來帶動。
在各界熱烈討論運動部組織法的過程中,有許多意見支持設立體育及運動發展部,後來拿掉「體育」,設立「運動部」;「體育產業」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體育也是一些威權國家慣用的概念,台灣的運動多以學校為發展基礎,例如台北市舉辦全國中上運動會就是教育局主辦,其他縣市主辦各項賽事活動也多仰賴教育單位,體育可說是我們發展運動的脈絡,這個脈絡也造成運動被誤解為體育,例如中等學校的體育班…

(補發)2024.03.01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展望賴清德時代的台日關係」圓桌論壇會議
影響賴清德時代台日關係的因素是什麼?新總統即將上任,台日關係非常重要,過去專家們所關心的議題,在新時代有新的意義,如何展望未來是今天的問題意識;回顧過去的路徑很重要,因為會影響以後的發展;現在台美日中四角關係之下台日的連動與互動,將影響以後台日關係的走向;思考台日關係時,中國因素最為重要,因台日都要看北京臉色;台灣對日本的期待特別多,經常一廂情願要求日本,但是日本必須要思考1972年體制,也就是一個中國的承諾,台日是實質性、事務性的立場與關係,短期內顯然無法有明顯改變,可以做的只是摸索雙方關係的範圍與邊界。
規範台日關係的是多邊的美日台中連動關係,包括中美、台美、兩岸、美日、中日等,這幾組關係的連動與拉扯,就是當下影響台日關係的大環境;台日關係首先受中日關係影響,日本在安保議題上全面倒向美國,安倍政府以後安保的重心移動,不再侷限北韓、韓日關係的牽制,而是轉向面對中國的威脅,連帶使台灣有事的熱度飆升,但主要的動力不是因為台灣議題,而是西南諸島安全問題,特別是先島群島的軍事化,日本必須預防中國奪島;雖然戰後早年就有遠東條款,直到2021美日2+2會談才初次眀確提到台灣問題,學界、輿論界開始大談台灣有事,但日本政府可以做的其實很有限,因為台日沒有正式邦交,依法不可能進行正式安全合作,官方交流對話也受到嚴厲限制,只能透過二軌推動研究交流;1972、1978中日的協定是很嚴格的限制;台日安全對話很難建立,非正式的對話通常無功而返,2018年3月1日產經新聞刊登蔡總統講話,提到台日安全對話,意思是制度化而不是零星的對話,這種常態性對話互訪值得建立;台日在李登輝總統時期有對話可惜無延續,陳前總統的對日工作小組也有其功能,蔡總統雖然有些進展可惜沒有日本專家,國安會沒有延續長期性穩定的執行對話人力,早年李登輝時代的專家架構值得恢復。
日本最在意的還是台海兩岸關係,重要的議題有台海軍事均衡、中國國內情勢的穩定、中國的經濟政策與表現、台灣的兩岸關係立場、中美關係的穩定等;兩岸政策是不是言必行、行必果,以及去年拜習會的承諾必須高度重視;習近平表示沒有武統的計畫,以前習近平也曾經承諾南海的非軍事化,但他的諾言卻完全落空;習近平的發言當然很重要,中國威脅還是不能輕忽,但經濟波動以及軍隊穩定狀況顯示中國沒有準備好,中國在軍事力量、物質基礎以及心理的準備都還不夠,我們可以說解放軍目前沒有具體攻台準備;TRUMP…

(補發)2024.01.31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從COP28看永續農業、森林、生態及NbS碳權的發展」圓桌論壇會議
金管會已經宣佈現行公司治理評鑑架構,將於2026年轉型為「ESG評鑑」,說明淨零行動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不可迴避的義務;台灣因被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無法加入其體系來做碳匯機制,但我國半導體、電子業在國際供應鏈中舉足輕重,以歐盟2021年7月公佈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