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7新台灣國策智庫科技研究小組「科技戰之下的AI與半導體」圓桌論壇會議
「矽盾」(或者說是護國神山)會不會崩壞?半導體製造與人工智慧(AI)產業發展與外移,是國內高度關心甚至爭議的問題,在國際局勢緊繃的情境下,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先進製程與市場佔有率在全球一枝獨秀,產業的發展與動態可說是全球動見觀瞻,特別是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赴美會見川普,並宣佈一千億美元的擴大投資後,引起國際社會熱議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問題,在國內也造成一些國人的質疑與批評,擔心產業競爭力、核心技術外流與矽盾的褪色;國人最關心的還是矽盾會不會崩壞,台灣的技術與生產會不會就此被美國超越,導致台灣的半導體關鍵地位被取代或者重要性降低,業者與主管機關似乎信心滿滿,因為未來台積電的美國生產線雖然也是尖端產品,製程可能與台灣相近但是會做區隔,美國的產品是為了因應在地客戶要求,包括國防安全相關產品的需求為主。
台積電生產線移轉美國問題,早在川普1.0的2017年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當時川普有DARPA的一些提升計畫,台積電就有相當深入地參與研發;台積電宣佈投資美國,已經確定興建先進製程工廠有三座,還有一座研發中心,主要功能是為了驅動人工智慧的未來,未來川普任期內跟AI、半導體有關的措施會愈來愈多,因為AI半導體就是國安;台積電前進美國設廠生產,是不是來自川普的壓力?實際上川普並未直接施壓台積電,只要看台積電有70%的市場在美國,就可以看出美國客戶的影響是很清楚的;台積電的美國生產未來將與台灣形成犄角之勢,因為台積電要滿足金字塔頂端客戶的產品,未來4、5、6三個廠會探索許多先進新領域,這是台廠所沒有的發展機會,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不但可以分散風險,更可以有擴大技術層次與領域的效益,台積電美國廠可以比擬為哥倫布,將會拓展新大陸並回饋整個台積電生產鏈。
「美積電」也是許多人討論的問題,只要是維持獨立經營就沒有美積電的疑慮,但是川普政府未來會不會改變策略,沿用處理抖音、日本製鐵的方式要求台積電仍然是未知數,和平時期的問題似乎不大,頂多就是台積電市佔率下降,但是非和平時期才是真正考驗,我們是不是需要有所準備;台積電不得不到美國生產,最大壓力是來自以特殊產品為中心,還有發展下世代產品的需求,最重要原因是持續的科研耗費昂貴,只有少數專家可以進行探索試誤(TRY…

2025.03.12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當前台灣政治僵局的形成及可能演變」圓桌論壇會議
政治領導力(leadership)很重要,政黨領袖、人事選擇、政治菁英,背後都是政治領導的問題,歷史情境的限制之外,人的領導問題更為重要;2001年召開經發會協調、解決社會分歧,延續國民黨下台後的兩岸經貿面臨問題,需要應對社會氣氛西進的期待,透過經發會各方形成社會共識,結論是兩岸政策重大決策的調整。政治是領導的藝術,現在賴總統沒有明確的政策角色,卓內閣只有執行已經形成的共識,結果很多事就都沒做,已經做的社會卻沒有感覺,所以現在政府談不上改革,只有看到來來回回的拉鋸戰,沒想到憲法法庭首先癱瘓,兩黨都在爭奪民意,民進黨凸顯僵局政治的荒謬性;現在的政治僵局是史無前例的,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問題,關係到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和設計,以及台灣民主的鞏固或倒退;在整個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的歷程中,1990年代是台灣歷史事件的高峰,1992年總統選舉、1996年總統直選,這中間連續進行重大的憲政改革,台灣研究基金會也在1997年出版,游盈隆教授主編的「民主鞏固與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討論介紹1980年代以來的全球新興民主浪潮,反思台灣歷史經驗的特殊性之下,複雜曲折的台灣民主化之路,規劃台灣理想的憲政體制藍圖,提出面對未來的國家社會願景。
目前的政治形勢比2004年更加嚴峻;重要人事同意權的全面杯葛,以前沒有發生過,即使陳水扁總統任內,也沒有發生大法官提名人選全盤盡墨的狀況;包括「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憲法訴訟法」、「選罷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等,連續五個法案行政院接連覆議失敗,形成以前沒有發生過的行政立法衝突;目前政府總預算經費刪減6.6%,經費凍結的影響更大,導致許多部會業務無法推動,例如陸委會刪30%並凍結20%、外交部刪50%等,總預算案影響嚴重,應該優先集中應付處理,憲法訴訟法未必違憲,大法官額度也不是問題,如果再度提名將會是實務界為主,名額可以修改不應是問題,放棄沒有必要抗爭的問題,集中可以處理的問題,每個事情都抗爭、對立,導致到處抗爭可能一事無成,立法院空轉對委員自己也有影響。政治僵局是顯著的,以前阿扁總統也是分裂政府,同樣是少數政府、「朝小野大」,但沒有現在這樣的激烈對立;現在與阿扁時代的政府,兩者值得進一步比較分析研究。
民主體制就是憲政民主,如果憲政問題沒有解決,民主危機甚至會停頓、崩潰(breakdown);依照政治理論,分裂政府(divi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