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7新台灣國策智庫科技研究小組「科技戰之下的AI與半導體」圓桌論壇會議

「矽盾」(或者說是護國神山)會不會崩壞?半導體製造與人工智慧(AI)產業發展與外移,是國內高度關心甚至爭議的問題,在國際局勢緊繃的情境下,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先進製程與市場佔有率在全球一枝獨秀,產業的發展與動態可說是全球動見觀瞻,特別是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赴美會見川普,並宣佈一千億美元的擴大投資後,引起國際社會熱議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問題,在國內也造成一些國人的質疑與批評,擔心產業競爭力、核心技術外流與矽盾的褪色;國人最關心的還是矽盾會不會崩壞,台灣的技術與生產會不會就此被美國超越,導致台灣的半導體關鍵地位被取代或者重要性降低,業者與主管機關似乎信心滿滿,因為未來台積電的美國生產線雖然也是尖端產品,製程可能與台灣相近但是會做區隔,美國的產品是為了因應在地客戶要求,包括國防安全相關產品的需求為主。 台積電生產線移轉美國問題,早在川普1.0的2017年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當時川普有DARPA的一些提升計畫,台積電就有相當深入地參與研發;台積電宣佈投資美國,已經確定興建先進製程工廠有三座,還有一座研發中心,主要功能是為了驅動人工智慧的未來,未來川普任期內跟AI、半導體有關的措施會愈來愈多,因為AI半導體就是國安;台積電前進美國設廠生產,是不是來自川普的壓力?實際上川普並未直接施壓台積電,只要看台積電有70%的市場在美國,就可以看出美國客戶的影響是很清楚的;台積電的美國生產未來將與台灣形成犄角之勢,因為台積電要滿足金字塔頂端客戶的產品,未來4、5、6三個廠會探索許多先進新領域,這是台廠所沒有的發展機會,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不但可以分散風險,更可以有擴大技術層次與領域的效益,台積電美國廠可以比擬為哥倫布,將會拓展新大陸並回饋整個台積電生產鏈。 「美積電」也是許多人討論的問題,只要是維持獨立經營就沒有美積電的疑慮,但是川普政府未來會不會改變策略,沿用處理抖音、日本製鐵的方式要求台積電仍然是未知數,和平時期的問題似乎不大,頂多就是台積電市佔率下降,但是非和平時期才是真正考驗,我們是不是需要有所準備;台積電不得不到美國生產,最大壓力是來自以特殊產品為中心,還有發展下世代產品的需求,最重要原因是持續的科研耗費昂貴,只有少數專家可以進行探索試誤(TRY…
,

2025.03.12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當前台灣政治僵局的形成及可能演變」圓桌論壇會議

政治領導力(leadership)很重要,政黨領袖、人事選擇、政治菁英,背後都是政治領導的問題,歷史情境的限制之外,人的領導問題更為重要;2001年召開經發會協調、解決社會分歧,延續國民黨下台後的兩岸經貿面臨問題,需要應對社會氣氛西進的期待,透過經發會各方形成社會共識,結論是兩岸政策重大決策的調整。政治是領導的藝術,現在賴總統沒有明確的政策角色,卓內閣只有執行已經形成的共識,結果很多事就都沒做,已經做的社會卻沒有感覺,所以現在政府談不上改革,只有看到來來回回的拉鋸戰,沒想到憲法法庭首先癱瘓,兩黨都在爭奪民意,民進黨凸顯僵局政治的荒謬性;現在的政治僵局是史無前例的,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問題,關係到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和設計,以及台灣民主的鞏固或倒退;在整個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的歷程中,1990年代是台灣歷史事件的高峰,1992年總統選舉、1996年總統直選,這中間連續進行重大的憲政改革,台灣研究基金會也在1997年出版,游盈隆教授主編的「民主鞏固與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討論介紹1980年代以來的全球新興民主浪潮,反思台灣歷史經驗的特殊性之下,複雜曲折的台灣民主化之路,規劃台灣理想的憲政體制藍圖,提出面對未來的國家社會願景。 目前的政治形勢比2004年更加嚴峻;重要人事同意權的全面杯葛,以前沒有發生過,即使陳水扁總統任內,也沒有發生大法官提名人選全盤盡墨的狀況;包括「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憲法訴訟法」、「選罷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等,連續五個法案行政院接連覆議失敗,形成以前沒有發生過的行政立法衝突;目前政府總預算經費刪減6.6%,經費凍結的影響更大,導致許多部會業務無法推動,例如陸委會刪30%並凍結20%、外交部刪50%等,總預算案影響嚴重,應該優先集中應付處理,憲法訴訟法未必違憲,大法官額度也不是問題,如果再度提名將會是實務界為主,名額可以修改不應是問題,放棄沒有必要抗爭的問題,集中可以處理的問題,每個事情都抗爭、對立,導致到處抗爭可能一事無成,立法院空轉對委員自己也有影響。政治僵局是顯著的,以前阿扁總統也是分裂政府,同樣是少數政府、「朝小野大」,但沒有現在這樣的激烈對立;現在與阿扁時代的政府,兩者值得進一步比較分析研究。 民主體制就是憲政民主,如果憲政問題沒有解決,民主危機甚至會停頓、崩潰(breakdown);依照政治理論,分裂政府(divided…
,

2025.01.17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從雙極全球化地緣經貿趨勢看WTO的挑戰」圓桌論壇會議

21世紀以來國際局勢多變,川普再度執政造成變化更加劇烈,地緣政治在經貿領域的影響不斷加強;依照鄧振中政務委員的見解,當代的國際經貿有三階段的歷程,戰後是去殖民化的、擺脫殖民地階段,GATT的談判就貿易貨品、關稅等解除管制;第二階段是後冷戰階段,80、90年代烏拉圭回合談判,後來成立WTO,建立非關稅、服務、智財等國際經貿秩序;第三階段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崛起與日趨全球化,同時美國霸權式微,為了國家安全、戰略自主,美中關係進入新冷戰。美中競爭使多邊全球化走向兩極,形成現在的雙極全球化,這個去全球化、慢球化、雙極全球化過程,背景是國際秩序與價值鏈沒有帶來安全,WTO無法解決貿易爭端,美國經貿不再開放而是強調規則,實際上是有跡可循、慢慢累積造成的。 1997亞洲金融危機時,國際經貿與海外直接投資趨緩,2008金融危機、次貸危機,全球供應鏈中斷或不穩,到2017美國退出TPP協定,不再青睞傳統自由貿易協定,2019全球疫情,2021美國快速授權法案年期屆滿,美中策略性對抗的原因是國際政治權力與經濟實力改變,中國的全球經濟佔比緊追美國,中國購買力大過美國20%,中國在快速崛起,美國的霸權在衰退;WTO從希望中國經濟帶來體制改變,到不再期待中國因為經貿而改變,對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國際秩序主體期待幻滅;中國特殊優勢是國家資本體制,嚴重干擾國際經貿秩序,既有國際經貿規則無法有效處理,美國不再相信WTO的處理能力,中國也企圖要取代美國,貿易夾雜在地緣政治的糾葛裡面。國際政治與經貿朝向雙極分化,中國是WTO的最大受益者,美國反對的是僵化的WTO,中國發展追上美國當年發展的階段,其他國家正好在兩極之間,國際政治上WTO對台灣特別重要,我們可能會像中國一樣必須依賴WTO。 以前相信「經貿相互依賴」帶來和平,現在的地緣經濟顯然不再如此,就像俄羅斯也是WTO成員,結果並不能保證和平,現在各國多採取單邊主義,國際經貿要服從國家安全,違背自由貿易的產業政策現在不以為怪,地緣經濟政策在減少依賴、強調韌性,像早期GATT有國家安全條款,因應軍事衝突、疾病、道德以及後來的戰略問題,促進國內製造以達成策略與安全,而不只是單純的經濟目標,也就是經濟成為國家戰略或國家治術(ECONOMIC…
,

2025.01.15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運動部成立後的運動產業趨勢與問題」圓桌論壇會議

立法院於2025年初順利三讀通過「運動部組織法」,運動部即將於2025年8月成立;運動部的成立是體育與運動界的大事,更是立法院跨黨派高度共識的國家大事;除了傳統的競技運動、運動團體、全民體育等業務外,運動部為推動運動產業發展與運動產業人才培訓,還將設立「國家運動產業發展中心」。運動的目的是什麼?競技發展不只要從小朋友開始,還應該有父母觀念的提升,運動的全民化可以增加群體規模,台灣的競技運動族群太小,族群擴大有利競技運動發展;健康意識抬頭有利運動意識提高,運動產生的經濟效益很高;運動技能應該要普及化、地方化,競技運動專項的發展除了賽事之外,運動的社會經濟量化與效益化,可用政策與制度改良來帶動。 在各界熱烈討論運動部組織法的過程中,有許多意見支持設立體育及運動發展部,後來拿掉「體育」,設立「運動部」;「體育產業」是一個錯誤的觀念,體育也是一些威權國家慣用的概念,台灣的運動多以學校為發展基礎,例如台北市舉辦全國中上運動會就是教育局主辦,其他縣市主辦各項賽事活動也多仰賴教育單位,體育可說是我們發展運動的脈絡,這個脈絡也造成運動被誤解為體育,例如中等學校的體育班…
,

(補發)2024.03.01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展望賴清德時代的台日關係」圓桌論壇會議

影響賴清德時代台日關係的因素是什麼?新總統即將上任,台日關係非常重要,過去專家們所關心的議題,在新時代有新的意義,如何展望未來是今天的問題意識;回顧過去的路徑很重要,因為會影響以後的發展;現在台美日中四角關係之下台日的連動與互動,將影響以後台日關係的走向;思考台日關係時,中國因素最為重要,因台日都要看北京臉色;台灣對日本的期待特別多,經常一廂情願要求日本,但是日本必須要思考1972年體制,也就是一個中國的承諾,台日是實質性、事務性的立場與關係,短期內顯然無法有明顯改變,可以做的只是摸索雙方關係的範圍與邊界。 規範台日關係的是多邊的美日台中連動關係,包括中美、台美、兩岸、美日、中日等,這幾組關係的連動與拉扯,就是當下影響台日關係的大環境;台日關係首先受中日關係影響,日本在安保議題上全面倒向美國,安倍政府以後安保的重心移動,不再侷限北韓、韓日關係的牽制,而是轉向面對中國的威脅,連帶使台灣有事的熱度飆升,但主要的動力不是因為台灣議題,而是西南諸島安全問題,特別是先島群島的軍事化,日本必須預防中國奪島;雖然戰後早年就有遠東條款,直到2021美日2+2會談才初次眀確提到台灣問題,學界、輿論界開始大談台灣有事,但日本政府可以做的其實很有限,因為台日沒有正式邦交,依法不可能進行正式安全合作,官方交流對話也受到嚴厲限制,只能透過二軌推動研究交流;1972、1978中日的協定是很嚴格的限制;台日安全對話很難建立,非正式的對話通常無功而返,2018年3月1日產經新聞刊登蔡總統講話,提到台日安全對話,意思是制度化而不是零星的對話,這種常態性對話互訪值得建立;台日在李登輝總統時期有對話可惜無延續,陳前總統的對日工作小組也有其功能,蔡總統雖然有些進展可惜沒有日本專家,國安會沒有延續長期性穩定的執行對話人力,早年李登輝時代的專家架構值得恢復。 日本最在意的還是台海兩岸關係,重要的議題有台海軍事均衡、中國國內情勢的穩定、中國的經濟政策與表現、台灣的兩岸關係立場、中美關係的穩定等;兩岸政策是不是言必行、行必果,以及去年拜習會的承諾必須高度重視;習近平表示沒有武統的計畫,以前習近平也曾經承諾南海的非軍事化,但他的諾言卻完全落空;習近平的發言當然很重要,中國威脅還是不能輕忽,但經濟波動以及軍隊穩定狀況顯示中國沒有準備好,中國在軍事力量、物質基礎以及心理的準備都還不夠,我們可以說解放軍目前沒有具體攻台準備;TRUMP…
,

(補發)2024.01.31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從COP28看永續農業、森林、生態及NbS碳權的發展」圓桌論壇會議

金管會已經宣佈現行公司治理評鑑架構,將於2026年轉型為「ESG評鑑」,說明淨零行動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不可迴避的義務;台灣因被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無法加入其體系來做碳匯機制,但我國半導體、電子業在國際供應鏈中舉足輕重,以歐盟2021年7月公佈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

2024.12.23 新台灣國策智庫司法與法制研究小組「當前憲政爭議評析」圓桌論壇會議

現在的政治難題是以違憲對抗違憲,以憲法對抗憲法;本屆立法院三黨不過半且在野黨佔多數席次,開議半年來國家似乎陷入憲政亂象,立法院12月20日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

2024.12.16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展望川普新黃金時代的美中日台關係」圓桌論壇會議

川普2.0要在元月20日就職後才會真正明朗,現在還沒有實際開始執政之前,無法完全掌握未來4年的走向;我們的問題意識是如何判斷川普2.0會有什麼變化,會如何影響台中日韓以及他…

2024.11.22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賴政府施政評析」圓桌論壇會議

美國政治學主要有美國政治、國際關係與冷戰、比較政治及區域研究,另外還有政治哲學等領域;會做總統研究的有三類人,一種是選舉研究(Voting behavior),一種是比較政府憲政體…

2024.11.20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美國新政府的外交」圓桌論壇會議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幕僚群組成非常狹隘,極端保守傳統的文化與反建制的立場非常明確,川普的支持者熱情堅定且選區分佈清楚,這次選舉結果川普在美國政府各領域全面獲勝,我們可以預見川普就任後的決策與施政,在川普改變政府與政策轉向的主張下,將會比第一次任期更加強硬偏執,更加大力地扭轉戰略設計與執政方向,而且在不能競選連任的限制與時間壓力下,川普一天當兩天用的衝撞力量與決心,預料將對美國國內外的政治經濟造成相當衝擊,而且可能在後川普時代長期延續,這種影響之大已經可以從世界各國與國際組織,即使距離川普上台還有一段時間,已經匆忙提出各種應對方案與策略調整可見一斑。 這次選舉兩大陣營的立場固化,尤其墮胎權與非法移民爭議尖銳,選前民調預期民主黨大幅領先,但是川普選前民調也比過去強,川普民調支持度上升到48%,遠高於以前的42%至43%,主流民調的差距都在誤差範圍內,結果川普民調落後卻開出50.3%得票,川普在搖擺州全部勝出,可說是大選民調的意料之外;川普的票源相當多元複雜,基盤是草根的藍領階級與農民,中間選民、移民、拉丁裔這次很多支持川普,川普在無大學學歷的白人、老移民、拉丁裔與亞裔族群都經營成功;搖擺州的領先可說爆出冷門,密西根州是民主黨全面執政,但是民主黨卻輸了,與外交政策影響少數族裔移民立場有關;移民很多的喬治亞州過去多投民主黨,尤其首府亞特蘭大是民主黨大票倉,這次選舉卻轉向;賓州是搖擺州還有搖擺市,賓州是美國社會縮影,企業多、工人多、高學歷多,北卡州雖說是搖擺州,選民立場相對還是保守,威斯康辛州選情多少與鴻海投資爭議有關;川普得票全面成長橫掃搖擺州,許多長期穩定支持民主黨的郡這次都大轉彎,民主黨在中西部的成長則顯得很特別。 副總統候選人范斯(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