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又錯了!核冒險無法帶來真和平

蘇世岳

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


相隔七年,美國政府再度發佈《核武態勢評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報告。不同於歐巴馬總統無核世界的立場,川普政府準備用30年的時間,花費1.2兆美元,完成美國核武器的現代化。二次戰後,核武器的水平擴散帶來「相互保證毀滅」的恐懼,這樣的發展一度讓現實主義者認為,核武的「有效嚇阻」可以促成國際秩序的穩定,然而冷戰沒有進一步升高為核武熱戰,很可能只是一次歷史的偶然。缺乏正統國際秩序觀的川普政府,冀圖以核冒險單邊維護美國的安全,將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核武競賽,美國與世界不會因此獲得真正和平。

 

該份評估報告指出,由於美國停滯不前的核武備,近年來受到中國、俄羅斯的急起直追,以及北韓、伊朗積極發展核武器的影響,已經不符當代美國的需求。因此,川普政府決意要針對其陸海空三軍的核能力,進行全面的現代化升級,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川普政府進行了兩大方面的變革:首先,有鑑於過去戰略性核武器「大而無當」,幾乎無法使用的現實,川普政府將研發新型可由潛艦巡航導彈攜帶的「低當量」核武器,以求未來可以在戰場上「真正」讓核武器派上用場;其次,為了擴大美國的戰略空間,將擴大允許美國率先動用核武的範圍,這暗示著過去有限度放棄「第一擊」的立場將面臨調整,美國將可以視其國家利益需要,優先使用核武器。川普政府的這項宣示,立即引起俄羅斯與中國的反彈,為了平衡美國核戰略調整所帶來的不安,既有的核武國可能起而效法,而使得美國陷入「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的陷阱中。

 

「安全困境」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國際關係學者赫茲 (John H. Herz) 所提出,用以描述無政府狀態下,一國為了提升自國的安全而強化武裝,卻引起其他國家效法,終而使自國安全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情境中。造成安全困境產生的重要緣由之一,就是對他國「意圖的不確定性」,理論上這種不確定性,可以透過更多的交流與訊息揭露而獲得紓解;但現實上,倘若一國侷限於自我「絕對安全」的追求下,相關國家的任何自衛武裝,都將被解讀為對本國安全的直接威脅,這就使得武器競賽成為宿命,任何的不慎與誤判,都將成為引爆大戰的導火線。

 

跳脫安全困境的可能解決之道有二:一個是建立起多邊的安全建制(security regimes),藉由規則、規範的創造,以及互惠措施的存在,讓無政府狀態轉化為某種制度化的國際社會,這意味著大國也必須受到國際建制的束縛,由此達到「相對安全」的狀態;另一個就是建構主義學者所提出,「無政府狀態是國家自己創造的」,一個國家對於外在環境的認知,決定了它的因應對策。事實上,既有的核武國家並非只有俄、中、伊朗等國,英、法早在半世紀前已經擁有可觀的核武力量,然而為何美國不認為英、法兩國是威脅?這完全取決於美國的認知,因此要避開安全困境,心態的轉變才是關鍵。

 

國際關係中大國與小國的主要差別之一,在於大國可以制定規則,而小國只能是規則的遵循者。當前俄羅斯的大國復興以及中國的崛起,確實是無可忽視的現實,然而單就軍事實力而言,美國在可見的未來絕對仍是強大的霸權國家(雖然這個霸權在衰弱中),因此現階段美國的霸權責任在於,積極透過多邊的協商,引導大國間建立良性的制度化互動關係,這樣的呼籲在上世紀冷戰終結時即被提出,當時的老布希總統提出「世界新秩序」的構想,來取代冷戰時期的東西對抗,而這個秩序的基礎並非更多的火炮艦艇,而是美國所揭示的「軟實力」 (soft power),包括民主、自由與人權,雖然這個構想在國際恐怖主義爆發後有所調整,但長期而言,這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川普政府要重塑國際秩序,依靠的不應該是更多的核武器,畢竟威嚇不可能促成長久和平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