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台灣國策智庫轉型正義研究小組 「轉型正義的願景與侷限」圓桌論壇會議

新台灣國策智庫轉型正義研究小組召開「轉型正義的願景與侷限」圓桌論壇會議。台灣的轉型正義、促轉條例目標可能實現嗎?還是可能成為遺憾的未竟之業?新課綱受到批評、威權象徵屹立不搖、除垢究責的落空,加上不義的「反轉型正義」猖狂不馴,以及法律政治文化的限制與不確定,台灣轉型正義的未來令人憂心。 快速無情的老成凋零與記憶流逝是轉型正義的最大敵人,可是促轉會只是一個任務型編組的二級 機關,籠罩著2020年五月熄燈走人的落日條款陰影,國人與政府應提出替代方案來延續促轉工作與使命。

轉型正義是普世價值與台灣價值,國會直選、解除黑名單、教育改革、歷史真相、台灣史教學使得轉型正義成為可能,轉型正義事業的關鍵在1987年228四十週年,鄭南榕、陳永興、蘇南洲發起的228公義和平運動,標誌著台灣意識 從自覺到自決、自由化到民主化,戒嚴法換成國家安全法,嘉義市建立第一個228紀念碑,台籍日本兵身份、債券、戰時儲蓄券賠償,台北市成立 228紀念館等;1995 年「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是一大進展,後來修正表示同情的「補償」為合理的「賠償」,1998年「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補償、回復名譽與關懷撫慰,至2014年完成歷經15年的階段性任務;2017 年「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立法,訂定還原歷史真相、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平復司法不公、促進社會和諧、不當黨產處理及運用等工作,但目前促轉會人事、組織、 體制問題重重,官僚體制、用人不當與時限限制更是重大缺陷,應該要在公法人之外建立可長可久的機制,繼續追尋歷史真相、深化民主價值、強化台灣意識以融入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