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從烏俄戰爭看台灣不對稱戰」圓桌論壇會議
台灣不是烏克蘭;所謂閃電戰、斬首戰的說法並不確切,中國武力攻台必然有其階段性過程,烏俄戰爭發展就是很好的對照及證明;中國攻台的第一階段是灰色衝突、外交戰和警告嚇阻等行動,目的在誤導國際社會、瓦解台灣意志及阻斷外援;其次才是發動精準的閃電戰、全面的複合戰及擴大後備動員;第三階段將是補給線的維護與經濟韌性的較量;雖然國際上多將烏俄戰爭比擬武力攻台,烏克蘭是內線作戰但台灣不是,台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與烏克蘭不同,首先是台灣飛航情報區每年170萬架次航班,周邊海域每年50萬艘商船通過,是東亞海空交通的要道;其次是戰場樣態也完全不同,台海是海空為主的戰場,兩棲登陸作戰的高難度將考驗敵軍;還有就是印太共同安全的保障,日韓海上生命線的維護,樂山雷達基地以及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將形成區域共同安全保障。
近年中國軍機密集侵擾台灣西南空域,甚至機艦繞台等挑釁動作,其意圖不只在施壓台灣更在對抗美日;西南海域海底地形複雜有隱藏空間,涉及潛艦通道與偵察,中國機艦通過台海周邊及通道,對美國尤其日本施加海空壓力;美國的新印太戰略提升台灣地位與安全,拜登政府主張「我們的一中政策」反對「一中原則」,稱台灣是共同維護台海安全的夥伴;海上安全合作則引進美國海岸防衛隊簽訂協議,建立夥伴關係及相互協作性;擴大盟邦關係連結日、韓、澳洲、菲律賓等,建立紐西蘭、印度、東協、新加坡等與台灣關係;經濟合作則建立數位經濟框架,供應鏈安全強化及自由、公平、開放的經貿;軍事安全方面強調聯合嚇阻、反對侵略與脅迫。
不對稱戰就是以少勝多的概念,很多有名的戰役都是不對稱戰,例如馬拉松會戰、英倫保衛戰、以色列贖罪日戰爭、以冷兵器取勝的坎尼會戰、迦太基攻打羅馬帝國乃至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威脅顯著表現在增加軍事投資、持續擴軍,例如中國財政部公佈今年國防預算是1.45兆人民幣,大約折合6.45兆台幣,是台灣國防預算的17.3倍之多;除了軍事擴張之外,中國威脅主要還有認知戰、數位戰、網路戰、經濟戰等,相關的還有台灣的特殊處境,政治文化的包袱、教育體系的保守、國防教育的空洞等,還有認同、價值、意識各方面都存在問題。
預估幾年後的20年代中期,全球必須面對的有人口高成長、經濟低成長、科技的進步與擴張以及政治的民主衰退等問題;資源方面水資源嚴重短缺、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糧食供應緊迫、石油需求大增等,其他例如敘利亞難民問題,中國在湄公河水系上游建立水壩等,這些資源競爭背後就是戰禍與暴亂的溫床;台灣無法豁免這些全球資源問題,我們要及早提出策略來因應這些複合威脅。
台灣的不對稱優勢與強健力,在國防預算方面已經逐年增加,國際間以常年預算計算軍費,台灣有八大特別預算不列入計算標準,實際上台灣的國防預算達到2.4%至2.5%GDP;制空制海作戰要列為優先,對美軍購也以不對稱戰力為主,但台灣有買車不買維修的毛病,有載台而忽略必要配備的購置,如F-16V Blk-70配備應陸續添購提升,台灣的飛彈儲量太少,單兵攜帶的(約五百具)飛彈也不夠;軍力不足要建立常後一體,以後志願役來源堪慮,須整合常備、後備、動員部隊,西方國家多採自願役, 後備戰士也有限定資格,台灣至少每個直轄市應有兩旅以上後備部隊,鄉勇團練以及保全等也是可以納編的組織力量;後備戰力的確保還要依賴平常訓練,強化教育召集訓練、整合全民總體力量。
兵力的建制強化之外還要持續強化防衛設施,政府一體強化基礎建設韌性;全台各地三鐵地下化的防衛疏散利用,北北基390座廢棄礦坑的軍事運用,電力及通訊設備網路的地下化,石油燃氣等儲能設施可以附加微型發電設備,分散各地光伏發電的整合及替代功能;不具經濟價值的煤炭蘊藏量約1.9億噸,可作為戰略儲備能源;每年廢棄的食用油約35萬噸,必要時可轉化為30萬噸的生質油料,燃料的多元化與替代性,推廣EV、LPG及生質發電;現有2,506家分佈各地的加油站,營業庫存儲油約16萬噸之多,可作為部隊車輛與旋翼機之備用補給燃料;寬頻基地台合計86,085座,是極佳的指管通備援。
民主國家的志願役屬於「軍隊公民」,義務役則是「公民軍隊」,受威脅的國家多以公民軍隊為主;公民軍隊是持續強化民主防衛的利器,全志願役部隊雖然較好管理,像台灣小國要用義務役,目前世界各國瑞典男女要服役9-12個月,瑞士男女服役18週,挪威男女服役一年,芬蘭男性11個月、女性自願,法國男女1-3個月,韓國男性18-23個月,新加坡男性24個月,以色列男女2.5年;我們目前男性役期4個月,適度延長可以加強應對中國威脅,考慮複合威脅與日俱增以及人口限制,我們應積極落實公民軍隊,義務役9-12個月可達成常備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