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王國臣助研究員研究,受到經濟衰退與全球圍堵的影響,台商相繼撤出中國大陸。尤其是,中國高度仰賴台灣中間財,故大幅削減經濟脅迫效果。例如:即便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早收貨品,也僅影響5%的外貿總額。但此仍將造成個別廠商的絕對傷害,並給予在地協力者渲染空間;這是當前亟需解決的課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曾冠球教授指出,在政策面上,中央政府當局有必要將離島建設條例的關注焦點,更多地轉向離島的全面發展,而非僅停留於基礎建設層面。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吸引人才和促進物流,當局應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引導,或可考慮針對特定領域或產業制定更具體的優惠政策,例如,醫療、教育和創新創業等範疇的發展,當局可以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政策,以激勵相關領域的投資和發展。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12月13日召開「青年居住問題與社會發展權利」圓桌論壇會議討論,低薪與高房價是青年政策的痛點,居住問題與青年低薪問題呼應,成為影響民調起伏的兩大社會問題;內政部今年制訂的囤房稅,是住宅政策的一大突破,還是有人批評囤房稅太低,建議累進稅才有效;雖然社會住宅、青年租屋補貼、包租代管等政見滿天飛,政府還是不妨學習新加坡模式,推動中央政府主管、實價登錄三法、交易透明化,更重要的是稅制改革,抑制房價上漲,囤房稅與空屋稅可以抑制投機炒房,以及釋出空屋、增加供給,有益於平穩房價與租金,並讓投資客的炒作無利可圖,舒緩青年的不平與剝奪感。

2023年12月15日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台灣近期整體對外經貿關係發展」圓桌論壇會議進行研討,台灣的對外經貿只有多元化發展,才能夠降低中國脅迫的政治風險,終極目標是廣泛地與各國擴大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促進保障協等,分散風險及擴大連結來穩固台灣的經貿地位與利益;現有的各種經貿關係也要進一步提升為體制性關係,建立架構性的經貿協定做為上層設計,依此架構覆蓋(UMBRELLA)加入後續的具體議題,經貿議題也不再限縮於傳統的貿易領域,可以拓展至糧食、衛生、數位、反貪污、環境等新興議題的合作。我國現在與重要經貿夥伴的經貿談判,可以「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為旗艦型指標,這個台灣與美國的第一個貿易協定,也是美國拜登政府的第一個貿易協定,因此其隱含的政治意涵遠遠超出經貿關係,這個協定的背景正是地緣政治與供應鏈的結構重組,可望帶給我國可觀的實質利益,也是未來雙邊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