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27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我國後備動員改革與訓練」圓桌論壇會議

新台灣國策智庫舉行國防研究小組論壇會議,討論「我國後備動員改革與訓練」;為何要動員?動員有什麼重要?簡單講就是平時養兵少,國家需要兵力時就要靠動員;動員就是為國防軍事需要,或應付緊急事故及重大災難狀態,將全國全體資源由平時狀態轉為戰時狀態或非常時期狀態,使國力能做最有效發揮,以贏得戰爭、救援災難、維護安定與國家安全;各國常規部隊通常數量規模不大,兵力不足時就必須依靠動員制度。動員是涉及國家層級的全國性業務,部會層級之間權責不夠,也無法由國防部門單一單位負責,故須由行政院主導,可以在戰時成立緊急統合決策機構,統整相關事務;民主國家可授權總統或內閣指揮作戰,或軍事、動員、緊急委員會等臨時編組的機制。

不論攻勢守勢作戰都有攻防行動,正規軍長於攻擊,後備軍長於防禦,不論是攻勢作戰或守勢作戰,動員都是不可或缺的戰略價值;攻勢作戰需要動員編組,尤其是立即動員精銳部隊的需要,守勢作戰動員保家衛國,或是配合正規軍作戰及敵後作戰;後備部隊通常擔任守土、城市及後方防衛部隊。依照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理論,現代國家必須建構國家總動員機制,處理整體、重大的事件;動員的好處有平時用兵少、戰時用兵多,凝聚國民精神戰力,強化總體戰的嚇阻能力,增進不同型態的政府機構整合;目前台灣的動員機制有人力動員的同心演習,物力動員的自強演習,提高民眾敵情意識的萬安演習,統合公私機構災防整備的民安演習,動員演習可以維持及精進動員效率;各項演習的意義在運用民力支持常備軍力持久作戰,應對非傳統安全及非常規作戰方式,嚇阻敵國入侵與戰事發生。

動員準備分為「行政動員準備」及「軍事動員準備」,行政動員準備由中央各機關及市縣政府負責執行,軍事動員準備由國防部負責執行,中央各機關配合辦理;動員任務可分「動員準備階段」,結合施政作為,完成人力、物力、財力、科技、軍事等戰力綜合整備,以儲備戰時總體戰力並配合支援災害防救;「動員實施階段」,統合運用全民力量,支援軍事作戰及緊急危難,並維持公務機關運作及國民生活需要。中央機關的動員準備方案範圍相當廣泛,動員的分工由教育部負責精神動員準備方案,內政部主管人力動員準備方案,經濟部負責經濟物資動員準備方案,財政部主管財力動員準備方案,交通部主管交通動員準備方案,衛生福利部負責衛生動員準備方案,科技部主管科技動員準備方案,國防部主管軍事動員準備方案。

在部隊型態與編組方面,最少可分為灘岸守備部隊的後備打擊群,縱深守備部隊的城鄉守備旅,重要目標防護營的海空軍戒護部隊,陸軍守備營連的基地要港警衛營連,山地、站台的特業後備部隊,海軍艦岸部隊及勤務支援部隊;110年國防部依照整體防衛作戰需求檢討後備兵力,已編成二個步兵旅、一個後備部隊訓練中心,後續規劃再編成三個步兵旅及二個後備部隊訓練中心;今年開始並在北中南三個作戰區,各選擇一個營實施新制教育召集訓練,將過去的七天教育召集改為14天,並實施全程野外宿營的戰術訓練,並以營區、學校、體育場、活動中心、公園等地點,作為後備部隊據點試行組成一支新的部隊。

現在動員的需求與以前不同,因環境愈來愈複雜、戰爭愈來愈迫近;目前不能與以前教召一樣,以前偏重陸軍軍種軍科,現在動員對海陸軍應怎麼動員呢?應整合成整體作戰組織;戰區與聯兵旅如何補足人力,如何有效建立整體作戰能力;軍力來源眾多如何找到適當足夠人力,如何建立組織及固定編組,使聯兵營人員熟悉武器、快速建立戰力;第一線灘岸守備搭配四個守備旅, 過去有分甲乙丙編制,現在是不是適用,過去7天教召幹部先2天,再來部隊5天現在已不適用,兵員專長多少及適用程度如何,教召年齡太高及徵召不公平的調整,5步1兵1工還需要配置通信連編組,後備兵源的適當規模,如何整合現有部隊、裝備、訓練以確保整體戰力。

實務上甲種旅動員演習時5個營可以立即動員作戰,常備部隊的機動力及通信力足夠時可以擔任打擊,後備部隊機動力及通信力不足就成為問題;後備部隊紀律需要軍法,應實施軍法以維護部隊戰力;作戰想定與概念應該改變,部署方位設施也需變更,臨戰就位需要3天,縱深守備須特戰狙擊能力,快速火力、快速掃蕩、守山地要隘須狙擊與山地作戰能力及訓練;合成旅是美式城鎮作戰訓練,美國後備與國民兵是獨立作戰,美式模組化訓練認證,可以下基地部隊模式訓練後備部隊,戰力可以與現役一樣,我國將後備現役混編的問題須再評估;現在中國的訓練與戰法快速演進,無人化、科技化、電戰化等新戰術節奏很快,我國科技能量可以納入動員,高科技人力與技術的充分動員,將可以建立最大的嚇阻力量;各部會與動員整合的強化,精神防線是關鍵,美通過「武裝台灣法案」可運用提升後備裝備。

後備動員體制改革的爭議很多,目前台灣動員問題的討論,多來自外在壓力;心態上目前國人多認為不會發生戰爭,一旦戰爭,還有美國援救,所以精神教育應是後備教育重點,以前的後備訓練鬆散因為求平安,且後備訓練諮員不足困難多多,現在延到14天則幹部的能量也是問題;現在科技進步,把作戰無人機、數位能力列入教召訓練是新趨勢;台灣安全防衛關鍵在於「民心士氣」及「精神教育」。後備動員指揮鏈在戰時沒問題,後備討論應定位在戰爭時整個政府的運作,因戒嚴則軍政民政不分,戰時指揮官成為地區民政長官,應考量指揮官的Skill Set有沒有準備;作戰時後備部隊的角色是什麼,後備軍人要有常規部隊戰力則訓練須改革,全民動員署的權責定位放在國防部是不是合適,現在5大戰區防衛各區訓練動員是否不同,各地區指揮官的專業素養及協調,陸軍為主的動員應提升至航海航空科技人員的動員制度,以上問題應依照政策方向、現有制度及訓練目標,持續整體大幅規劃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