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25 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研究小組「美中經貿戰與中國因應對策」圓桌論壇會議
川普總統目標明確、手段更強烈,美中兩強是關稅戰關鍵,美國關稅目標還是中國,美國製造業遠遠落後中國,金融服務業關稅只是幌子,目標還是製造業回流;美商產權、營商環境希望獲得改善,還有貿易金融等的微調只是配角;即使中國投資美國也是竊取技術,美國經濟的出路需要處理中國問題;中美目前的貿易談判幾乎可說只是假象,因為實際上並沒有談具體內容,只是聚焦稀土,其他的都沒有進展。川普第一任2019年的貿易談判有9點,包括取消政府補貼、保護智慧財產權、強迫技術轉讓、法規開放、金融創新、管制芬太尼、禁止操縱人民幣匯率等;根據美國智庫彼得森研究所(PIIE)盤點,中國僅履行57.9%的美中第一階段採購協議,傳統基金會(Heritage…

2025.07.24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轉型正義的深化與永續」圓桌論壇會議
轉型正義和人權是具有普遍性的議題,也是民主化過程不可迴避的考驗和任務,例如美國的哈德遜研究所討論後中共的中國,就特別提出「轉型正義」的研究專章;行政院「促進轉型…

2025.06.23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檢視一年來的政府施政」圓桌論壇會議
對於賴總統的施政表現,民意呈現兩極化,與民眾主觀認知有關,政治極化、政黨極化趨勢,對立的兩極愈來愈明顯;賴總統的表現與蔡總統就任初期相比,表現已經比蔡好,當初蔡…

2025.06.20 新台灣國策智庫外交研究小組「檢視一年來的兩岸關係」圓桌論壇會議
去年賴總統宣誓就職演說激起波濤洶湧,十月十日的演講表述也引起對岸強烈反應,今年的就職週年,對岸的反應一樣風雲詭譎,台海緊張局勢有增無減,兩岸關係目前正值21世紀以來的新低點,持續處於結構性的僵持格局之中,可能因為偶發事件激化對立加深衝突;英國的年度亞太安全報告,評估台灣的處境危險,有爆發戰爭的可能,中國近期攻台「並非完全不可能」,美國國防部長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年度會議,公開表示中國侵台很可能即將發生。許多國際軍事專家經常將現在的國際局勢,類比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因為川普貿易戰增加區域和全球不穩定,明顯推升台海衝突甚至世界大戰的危險。
兩岸關係確實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賴總統提出「併購說」是目前最溫和的言論,中國國台辦與外交部的反應算是理性正向,中國國防部5月30日卻直接點名批判「台獨首惡份子」;兩岸對「主權定位」與「一個中國」的歧見根深蒂固,賴總統發言指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對方隨即大動作軍事行動與輿論攻擊強力回應;這種政治對立逐漸沈澱為長期僵局,目前兩岸官方互動機制似乎完全中斷,台海局勢不穩定、不確定的變數與壓力不斷堆疊;蔡總統時期的兩岸關係雖然中斷,還是可以觀察到有重要互動跡象,現在的情況比較令人擔心,但應該還不至於失控。
大三角、小三角理論的互動關係,可適用觀察520賴總統上台後兩岸的結構關係,根本矛盾是共產黨認為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不論武鬥或和平統一,都是在消滅中華民國;只是胡錦濤時代比較有彈性,承認兩岸的不同詮釋,間接承認一中各表,習近平是倒退的強硬路線,2019年元旦的告台灣同胞書、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反應一般,但受到2019反送中事件影響很大,大選選票都支持蔡英文,證明極權體制無法理解民主政體,1996台海危機認同台灣的支持率暴增30%,反送中事件證明一國兩制破產,92共識變成票房毒藥,中共的策略並沒有彈性,賴總統併購說是有對等地位的意思,2024年的中華民國113年是中華民國論,完全不是台獨論,北京卻是負面的、錯誤的解讀。
台灣歷任政府都是「以拖待變」,符合台灣與美國目標就是維持現狀,但北京認為維持現狀對其不利,中共不會接受以拖待變,因為時間對其愈來愈不利,對方不只反獨促統,經濟雖然不好,中共還是備戰威懾侵擾,沒有絲毫縮手。戰略目的只能從手段上去判斷,我們以拖待變維持事實獨立,國家戰略目標就是以拖待變,中國的戰略目標就是防獨促統,如果我們最高戰略目標是維持政權,防衛安全是很重要的事情。北京一再宣稱台灣是核心利益的核心,動用所有手段和統、逼統和武統;北京在蔡政府執政八年期間有兩次軍演,賴總統才執政一年來卻舉行三次圍台軍演,2024年底更在台海周邊,舉行35年來空前最大的實兵軍演,由此顯示兩岸關係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岸的爭議與角力一觸即發、沒有歇息;實際情況則似乎並沒有那麼悲觀,例如林中斌教授的評論就指出,賴總統具有可塑性和調適性,林教授樂觀期待的態度不言而喻,而且有相當代表性的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也有表示兩岸已經展開討論。
過去兩岸雙方相當尊重對方主權,中國一年來卻極力要抹掉雙方的界線,我們被迫要維護戰略縱深,也要維持雙方談判的籌碼,兵推近來很受各界重視,可惜兵推沒有清楚的聲明(CLEAR…

2025.05.29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建構台灣社會韌性」圓桌論壇會議
八仙樂園氣爆事件,花蓮0403大地震,台灣面對重大災情的反應迅速且社會安定,台灣的社會韌性在世界上受到矚目;強大的社會韌性本身就具有嚇阻力量,韌性會在戰爭的破壞後迅速修復社會,在短時間內復原社會秩序與活力。台灣現在面臨嚴峻的防衛困境,在特殊的國際環境與複雜的情勢下,台灣卻只能低調隱忍、承受壓力,不能聲張宣揚台灣面臨的問題,原因在於台灣外部有霸道的惡鄰,內部又有各種莫名其妙的分歧聲音;台灣在長期嚴苛的艱難挑戰下,卻表現出強大而特殊的社會韌性,台灣在極大的內外安全壓力中,卻能夠以平常心做到一片太平盛世,特別是經濟的表現非常穩健出色;實際上台灣可說是外弛內張、如履薄冰,台灣的生存發展必須要做好萬全準備:台灣許多人認為戰爭很遙遠,這是國家危機所在,將危險「知識化」(Intellectualization)造成沒有危機感。
國際權威期刊「經濟學人」一再警示台灣的緊迫時刻,認為台灣是一觸即發的全球危機導火線;在台灣安定繁榮的表面下,潛藏很大的內部紛爭與壓力;川普嚇阻北京同時也給台灣帶來不確定性,灰色地帶威脅的壓力極大,內部分化引來外部入侵,這些風險是台灣明顯的重大危機,但是台灣為何能夠不動如山,原因之一是「威脅知識化」造成自我安慰、粉飾太平;台灣當然可以加強內部控制,但是可能引起政治紛爭與社會反彈,造成巨大的治理危機與問題,民調只有51%支持加強國防,這也是潛藏的國家安全危機。台灣的國防預算編列也不夠,像波蘭、芬蘭在NATO體系的保護下,國防預算都已經達到5%,都比台灣高很多,同時他們的國會積極立法,例如退出渥太華條約,以便及早佈置地雷,避免出現烏克蘭這種措手不及的情況。國防由軍方負主要責任,能夠將平民納入愈多,社會韌性就可以愈大,面臨攻擊或災難時,社會是否井然有序,能夠準備完善則韌性與嚇阻力更大。
韌性與抵抗有所區分,「社會韌性」可以分為兩部分,內部的是「心理建設與國家認同」,外部是非常重要的「民防」;心理建設與國家認同的結合就會有勇氣與毅力,才會有強悍的抵抗意志,在危險與急難時有人願意站出來;有關民防,現在我們稱為全民防衛韌性有幾個主軸,一是民力訓練與應用,大致是我們以前講的民防,重點在強化各類民防人力及執勤量能;二是戰略物資盤整與維生配送,目標在維護人民基本民生物資需求;三是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護營運,目標在防護基礎關鍵設施並維持其供應;四是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目標在有效提供社會大眾安全防護設施;五是資通、運輸及金融網路安全,重點在確保重要通訊網絡、運輸及金融韌性,必要時並可支援軍事安全需要。平常的國際連結很重要,印太戰略是Burden…

2025.05.26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基隆市與新北市合併之可行性」圓桌論壇會議
基隆腹地太小、行政區域太小,基隆要自立自強必須要合併港市,並將軍事基地從西岸移到東岸;目前我國區域分佈不太合理,大的都會過度密集緊鄰。根據報導,基隆市政府112年曾…

2025.04.29 新台灣國策智庫兩岸研究小組「當前兩岸關係與政府的兩岸關係」圓桌論壇會議
有些學者參考戰略三角這種結構性理論,推演出兩岸關係的大小三角關係理論,現在這個三角關係只是一個想像的理想型,因為它是隨時在變化中的非等邊三角形,同時我們可以發現…

2025.04.11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院際協調與大罷免」圓桌論壇會議
我國今年政局激盪,院際協調與大罷免未能平息,先前是院際協調大熱門,現在是大罷免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以前是政治不得進入校園,現在這個界線沒有那麼清楚,大罷免潮已經進入校園,不只政黨和政治場域,校園也有很多政治議題的爭議;國際上的關稅大戰對國內朝野都是很大的難題,相對來講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目前朝野對立的因果如何?大罷免的影響如何?目前朝野互推責任,是因為預算不過嗎?事實上有很長的背景歷程,憲訴法、國會擴權立法…等;背景是少數總統或曰雙少數總統,雙少數總統面臨的朝小野大情況,是會像過去小英政府全面執政,還是效法阿扁總統讓權妥協?藍白是主張雙少數,怪罪執政黨沒有讓步,執政黨認為藍白黨團粗暴;民調顯示民意對政治僵局的看法是五五波,民眾的看法多認為朝野應各負一半責任。
目前國家體制還是五院缺一不可,可是現在司法院人事卡住,行政院是經費卡住,政府行政運作難免受到影響;釋憲是無限循環,過去執政黨都用釋憲,釋憲是最後防線,現在釋憲循環卡在憲法法庭人事,第一次大法官提名人選全部受挫,現在提了第二波大法官提名人選,目前提名人選名單較中性,可望有利於通過審查;有人主張提名人選應該多一些學者,但是目前名單還是可樂觀期待,前提是藍白不要激烈杯葛;院際協調或朝野協商,有正式有非正式的一些管道可以進行,不應該如此的僵持才對;TVBS二月做電訪民調,全國31%支持罷免國民黨立委,41%民眾不支持,看起來接近勢均力敵,但是投票率高低是關鍵問題,就是選民會不會去投票,並沒有反映在民調中,一般民調都高估投票率。大罷免重點選區有王鴻薇、徐巧芯、羅智強、葉元之等,中選會有依規定公布規範,護台志工聯盟等民團積極動員,激情對立下大家似乎都沒有遵守規定,對王鴻薇贊成罷免47%、反對39%,對徐巧芯47%贊成罷免、反對37%,對葉元之45%同意罷免、38.2%不同意;在野黨催出的不贊成票有影響;選舉要出示身分證,罷免也應該一致;罷團目標是罷免六席,有機會可以拿到國會主導權,有六席就可以翻轉國會。
我們要討論為什麼有大罷免,為什麼是全面性的罷免,不像傳統上是個案式的,另一個層次是選舉罷免法、憲法等制度設計的議題;選舉民調對一般定期選舉的影響,相對於特定選舉或罷免的影響差異有多大,這是過去幾乎沒有做過研究的題目;特別投票的投票率是影響投票結果關鍵,還有沒有其他變數的影響有待深化比較分析;為什麼會有大罷免,2024大選時候的政治與政黨變動已經種下起因,20幾年來憲法秩序(Constitutional…

2025.03.17新台灣國策智庫科技研究小組「科技戰之下的AI與半導體」圓桌論壇會議
「矽盾」(或者說是護國神山)會不會崩壞?半導體製造與人工智慧(AI)產業發展與外移,是國內高度關心甚至爭議的問題,在國際局勢緊繃的情境下,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先進製程與市場佔有率在全球一枝獨秀,產業的發展與動態可說是全球動見觀瞻,特別是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赴美會見川普,並宣佈一千億美元的擴大投資後,引起國際社會熱議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問題,在國內也造成一些國人的質疑與批評,擔心產業競爭力、核心技術外流與矽盾的褪色;國人最關心的還是矽盾會不會崩壞,台灣的技術與生產會不會就此被美國超越,導致台灣的半導體關鍵地位被取代或者重要性降低,業者與主管機關似乎信心滿滿,因為未來台積電的美國生產線雖然也是尖端產品,製程可能與台灣相近但是會做區隔,美國的產品是為了因應在地客戶要求,包括國防安全相關產品的需求為主。
台積電生產線移轉美國問題,早在川普1.0的2017年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當時川普有DARPA的一些提升計畫,台積電就有相當深入地參與研發;台積電宣佈投資美國,已經確定興建先進製程工廠有三座,還有一座研發中心,主要功能是為了驅動人工智慧的未來,未來川普任期內跟AI、半導體有關的措施會愈來愈多,因為AI半導體就是國安;台積電前進美國設廠生產,是不是來自川普的壓力?實際上川普並未直接施壓台積電,只要看台積電有70%的市場在美國,就可以看出美國客戶的影響是很清楚的;台積電的美國生產未來將與台灣形成犄角之勢,因為台積電要滿足金字塔頂端客戶的產品,未來4、5、6三個廠會探索許多先進新領域,這是台廠所沒有的發展機會,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不但可以分散風險,更可以有擴大技術層次與領域的效益,台積電美國廠可以比擬為哥倫布,將會拓展新大陸並回饋整個台積電生產鏈。
「美積電」也是許多人討論的問題,只要是維持獨立經營就沒有美積電的疑慮,但是川普政府未來會不會改變策略,沿用處理抖音、日本製鐵的方式要求台積電仍然是未知數,和平時期的問題似乎不大,頂多就是台積電市佔率下降,但是非和平時期才是真正考驗,我們是不是需要有所準備;台積電不得不到美國生產,最大壓力是來自以特殊產品為中心,還有發展下世代產品的需求,最重要原因是持續的科研耗費昂貴,只有少數專家可以進行探索試誤(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