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9 新台灣國策智庫國防研究小組「建構台灣社會韌性」圓桌論壇會議

八仙樂園氣爆事件,花蓮0403大地震,台灣面對重大災情的反應迅速且社會安定,台灣的社會韌性在世界上受到矚目;強大的社會韌性本身就具有嚇阻力量,韌性會在戰爭的破壞後迅速修復社會,在短時間內復原社會秩序與活力。台灣現在面臨嚴峻的防衛困境,在特殊的國際環境與複雜的情勢下,台灣卻只能低調隱忍、承受壓力,不能聲張宣揚台灣面臨的問題,原因在於台灣外部有霸道的惡鄰,內部又有各種莫名其妙的分歧聲音;台灣在長期嚴苛的艱難挑戰下,卻表現出強大而特殊的社會韌性,台灣在極大的內外安全壓力中,卻能夠以平常心做到一片太平盛世,特別是經濟的表現非常穩健出色;實際上台灣可說是外弛內張、如履薄冰,台灣的生存發展必須要做好萬全準備:台灣許多人認為戰爭很遙遠,這是國家危機所在,將危險「知識化」(Intellectualization)造成沒有危機感。 國際權威期刊「經濟學人」一再警示台灣的緊迫時刻,認為台灣是一觸即發的全球危機導火線;在台灣安定繁榮的表面下,潛藏很大的內部紛爭與壓力;川普嚇阻北京同時也給台灣帶來不確定性,灰色地帶威脅的壓力極大,內部分化引來外部入侵,這些風險是台灣明顯的重大危機,但是台灣為何能夠不動如山,原因之一是「威脅知識化」造成自我安慰、粉飾太平;台灣當然可以加強內部控制,但是可能引起政治紛爭與社會反彈,造成巨大的治理危機與問題,民調只有51%支持加強國防,這也是潛藏的國家安全危機。台灣的國防預算編列也不夠,像波蘭、芬蘭在NATO體系的保護下,國防預算都已經達到5%,都比台灣高很多,同時他們的國會積極立法,例如退出渥太華條約,以便及早佈置地雷,避免出現烏克蘭這種措手不及的情況。國防由軍方負主要責任,能夠將平民納入愈多,社會韌性就可以愈大,面臨攻擊或災難時,社會是否井然有序,能夠準備完善則韌性與嚇阻力更大。 韌性與抵抗有所區分,「社會韌性」可以分為兩部分,內部的是「心理建設與國家認同」,外部是非常重要的「民防」;心理建設與國家認同的結合就會有勇氣與毅力,才會有強悍的抵抗意志,在危險與急難時有人願意站出來;有關民防,現在我們稱為全民防衛韌性有幾個主軸,一是民力訓練與應用,大致是我們以前講的民防,重點在強化各類民防人力及執勤量能;二是戰略物資盤整與維生配送,目標在維護人民基本民生物資需求;三是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護營運,目標在防護基礎關鍵設施並維持其供應;四是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目標在有效提供社會大眾安全防護設施;五是資通、運輸及金融網路安全,重點在確保重要通訊網絡、運輸及金融韌性,必要時並可支援軍事安全需要。平常的國際連結很重要,印太戰略是Burden…
,

2025.05.26 新台灣國策智庫內政研究小組「基隆市與新北市合併之可行性」圓桌論壇會議

基隆腹地太小、行政區域太小,基隆要自立自強必須要合併港市,並將軍事基地從西岸移到東岸;目前我國區域分佈不太合理,大的都會過度密集緊鄰。根據報導,基隆市政府112年曾…